2023年4月29日星期六
我無朋友
「我無朋友。」她常掛在嘴邊。
真的嗎?舊同學舊同事或舊相識,間中都與她聚聚。
「那不是朋友。」
噢。那朋友是⋯⋯?
她描述了一下,大概就是會一起上廁所那種孖公仔少女,又或孖鋪講心事的閨蜜。
「你想要這種朋友?」她看來完全不像想做孖公仔的人。
「有咩事,都有個人嘛。」
哦。所以重點——不是「有朋友」,而是「有個人」。與其說「想有朋友」,不如說「唔想無人」。
而無人,又總是在「有咩事」的時候最令人困擾。因為屆時已不只牽涉心理需要,更見諸實際困難。
「無朋友,就去認識、去建立、去經營啊!」我說。
「無端端,怎經營?」
「隨你怎經營啊!吃飯、看戲、耍廢,甚麼都好吧。」
「無端端搵人,好怪。」
「咁你通常幾時搵人?」
「有嘢想人幫手,或我去幫人。」
明晒!所以嘛其實我根本就不想要一起上廁所或孖鋪的孖公仔(只是我以為自己想要,又見到其他人好像都有,自己無就不開心),我只需要「有事有人幫」的安全感。
互助者,跟閨蜜,大不同。若只要前者,放心吧。除非閣下生人勿近犯眾憎,願意救急扶危的人還是蠻多的,見死不救的人其實很少。
若是後者,就無關互助與否。交朋友,不是買保險(心理保險)。朋友是無事常相見的相好;是無聊不覺悶的同在;是勝卻人間無數的交流。
搞清楚自己要甚麼,自也發現我要的,早已擁有,有乜好愁?
2023年4月25日星期二
關於與不關於AI的
「Hi」。收到來自陌生電話號碼的訊息。
詐騙訊息?我知道不是。
「你是?」已讀不回。「我有甚麼幫到你?」已讀不回。
「你是XX的朋友?」「是。」XX是我的client,曾提及會介紹朋友來做 life coaching。
「怎稱呼你?」已讀不回。然後我跟client查詢了對方姓名。
「你是某某?」「是。」「我有甚麼幫到你?」「Coaching。」「可講少少你的狀況嗎?」已讀不回。
多輪似有還無的溝通後,我們終於見面。交流自如,跟訊息裡判若兩人。我問,當初你的沉默是尷尬還是甚麼?
「其實,我無諗過聯絡時要講嘢。」吓?!「我也沒想過,你是一個真人來的。」我完全反應不過來。
「我以為hi了以後,就有自動評估,然後會彈出人生建議讓我照做,之後付費......」
我差點昏倒.....即是機械化全自動一站式life coaching服務。然而我不太肯定充滿人性和變數的心理支援過程,是否可以像淘寶入貨般乾脆。
但,就算入貨都要溝通吧?
朋友在餅店工作。某天,有客到,客人不講半句,呆站良久,似有所期。朋友問,要甚麼?已聽不回。
老半天後,朋友發現原來客人是網上訂了貨來取貨。而他以為只要站着不出聲,朋友就會知道他是哪位顧客訂了哪件餅。
嗯,這,我懂。因為平日訂貨有QR Code,取貨騷一騷,廢話少講。好正常。你的店無,才不正常。
或許有天,QR Code都省掉,索性人臉識別。 人類溝通廢武功,得返個樣,AI傍身,世界通行。
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
「X咗先算」
「拍咗先算,剪咗先算,上咗先算。」
《給19歲的我》製作團隊這十二字真言,最恐怖的,不是怎麼大石擲死蟹還能如此理直氣壯,而是大石竟真心相信,自己才是蟹。好・得・人・驚。
這隻蟹,如果有名,一定是丁蟹。他們口中的「時代」,就是丁蟹橫行的大時代。(Btw我一直覺得韋家輝要是最佳導演,得獎的導編監作品,不作他想,必定是我們還會睇大台的那個年代的《大時代》。)
正常人,身處雞蛋與高牆的對決,至少雞蛋知道自己是雞蛋,高牆也心知肚明自己是高牆。
但當高牆以為自己是雞蛋,帶着受害者情意結演活丁蟹邏輯——我都唔想打死人架,鬼叫佢唔避開喎!千錯萬錯,我無做錯。我只是攞返屬於自己既嘢。攞唔到,好委屈,好折騰,哎喲陰功豬。
就連監製撐導演的一番話,本可私下表達,搭搭膊頭抱抱肩,乜都好。點解要公開講?因為戥你唔抵,為你平反,要全世界都聽到。
「X咗先算」——不管X是甚麼,意思就是——「夾硬來,吹咩」!是以好明顯在爭議爆發之初,甚麼「絕對尊重當事人」、「人一定比戲重要」,統統在講大話。忍你好耐,唔講唔得,終於到我,不吐不快......這才是狐狸尾巴的真話。
被高牆壓碎了的雞蛋,慘無還擊之力,只能繼續隱形地忍受那二次、三次甚至更多的傷害。欺凌者大聲疾呼自己是受害者,受害者淪為啞忍噤聲的無名者——這就是今天我們身處的大時代。
2023年4月17日星期一
當FJ遇上FP
16型人格,又稱MBTI,知己知彼,調節行為與心態。
作為INFJ,身邊卻不乏INFP。J和P有何不同?簡言之,J人熱愛部署;P人事事隨心。
那天,P問了我一個神問題:「預約事情時,你怎肯定屆時真的想做那件事?」
吓?轉了三轉才聽懂。P的意思是,再喜歡的事,也會因為臨陣「無feel」而不想做。太早安排,好大壓力,即興最開心。
但,作為J,「臨陣無feel」是幾近不發生的。事關打從約定那刻,已在發酵心理期待,着手實質準備,過程中由一點渴望火種build up成一團烈火,欲罷不能,豈會忽然無癮?
倒是埋門一腳,事情泡湯,感覺就像熊熊火爐被澆了一盤大冷水,熄晒,心都涼埋。
P知道J的心理操作,益發不想做那個掃興的罪魁禍首,就更不會過早承諾約會。拉扯下,終歸不是吵架收場,就是到老不相遇。
有無出口?有。救星,是F 。FJ和FP,共通點是F,即feeling。因為重情、共情,所以在乎、珍惜,甘願一人行一步去連結。
咁咪要妥協自己?不!反而要把自己發揮至極致。
P的強項是隨心,慣性聆聽自己的心意。那就強化這份「自知」吧,加強覺察何時總愛做何事,則縱使預早安排,屆時雖不中亦不遠矣。
J的強項是計劃——包括計劃不去開始計劃一件事。在時間表(J人最愛時間表)裡,延後一點build up的過程,興奮如舊,失望的風險亦大大減低。
感激所有FJ與FP的相遇,讓我知道生命是一個圓,兩極到了盡頭,終必重遇於同一點。
2023年4月13日星期四
關於「聽」
她,是感情要好的長輩朋友。一年四季總給我噓寒問暖。當我身心俱疲,她送我美食;當我大腦閉塞,她為我想辦法。
這天如常開心相聚,聊了一個早上,她忽然問:「欸,你覺得我今天有沒有甚麼不一樣?」
我,稍頓,點點頭,再點點頭。覺得,真心,好覺得。「怎樣了?」她問。
「嗯⋯⋯剛才你問我近況,然後我猛講猛講,你沒打斷也沒給我任何建議,只是好奇地聽,一直聽,跟平日不一樣。」
「是嗎?」她笑着揚了揚眉。「對啊!我感覺到你在聽,索性一口氣講到尾,好爽!」
「我得告訴你一件事⋯⋯」她雙眼閃了閃,「我最近也在修讀coaching了!」
然後我倆一起笑了。Coaching裡的「無前設全程同在聆聽」,的確比任何口頭建議或具體幫助,更令人釋懷暢快。
沒有了「為對方想辦法」的心理負擔,聽者更輕鬆。不用擔心「打搞了對方為我想辦法」,講者又格外痛快。
這種既不設限亦不設防的互動,教我倆忽然觸動,認識多年,今天進一步打開了心扉。
交流過程中,她分享了一件往事:話說某年她要增聘人手,其中某條件不錯的求職者,同時收到她和另一機構的聘書,最後,選擇了加入她的隊伍。
她深慶得人,問求職的:「是甚麼令你揀了我們這份工?」答曰:「面試時,你問我的意見,你全程用心聽晒,無打斷。我心想,我就想要一個這樣的僱主!」
2023年4月9日星期日
習慣說
幾天假,沒外遊,終於有空隙翻翻書。
好想重建閱讀習慣。重點,是習慣,不是閱讀。書,一直在讀,但成年後都變了打游擊的斷截和蟲,而非恆常規律。
中小學時代,日讀一書,泰半是殿堂級言情小說:亦舒、瓊瑤、李碧華、於梨華......豐富了少女心,打下了語文根基。
幾十年後,讀的書大不同,但那只要一卷在手,就安穩得連自己心跳聲都聽到的觸動,仍如吸毒般令人上癮。
上了癮,光吊癮。有說養成一個習慣只需21天,於是早兩年雄心壯志再來一趟,結果斷斷續續堅持了90天,再次斷纜淪陷......
想讀書,但,時間呢?朝9晚12的日程,別說讀書,有時連回個訊息都要排期數天。
到有時間,但,書呢?多年前買下的,已不吸引。想讀的,又未張羅,唉,先忙別的,一忙無回頭。
待得時間和書俱備,方發現一屋亂髒缸,跟蹲在天橋底讀書無分別。唯有躲上床,翻開書,兩分鐘內已見到周公。今次沒有的,是地方與體力。
建立一個習慣,的而且確可能只需21天。但前設是萬事俱備,只欠開始。如果把掃走障礙騰出(內在與外在)空間迎接習慣的時間都算在內,動徹數月至數年甚至一生。
人到中年,常撫心自問,怎麼以前熱愛的事,現在都提不起勁了?其實,愛一直都在,只是沒有空間。建立習慣不難,建立恆常存在的buffer space,去為習慣開路,才最難。
復活節後,我的閱讀習慣也從此復活嗎?望係咁望。大家共勉。
2023年4月5日星期三
媽媽的自我經營
記得多年前一次聚會,出席者輪流自我介紹,有人說:
「我是XX和XX的阿媽,也是XX的老婆。咁我係邊個?其實我唔記得咗自己係邊個好耐架啦。」那刻,哄堂大笑。
很多媽媽詢問可否給孩子們做life coaching。電話中光聽聲線,都感覺到媽媽們無晒電身心俱疲。我心想。其實閣下更需要coaching,還自己一個mental space。
「不啦。有錢,也先放孩子身上。」媽媽式答案。「我唔開心唔緊要,最緊要啲仔女開心!」——媽媽們眾口一詞的邏輯。
是嗎⋯⋯?
如果子女已經踏入青春期。面對現實吧。你開不開心,已跟孩子們沒太大關係了。因為孩子的眼中早已剩下朋友、拍拖、打機、扮靚或各式活動上。
如果子女仍是細路仔,細路仔的邏輯更簡單:父母不開心,一定是我不夠好。父母開心,就是我夠好了,所以我也開心。
他們會把父母開心否,跟自己的價值連在一起。你快樂所以我快樂。快樂不是零和遊戲,而是win-win game。
成年子女又如何?記得有client,曾考慮了很久要不要來coaching,因為不想自己花錢。剛入大學的兒子,聽罷媽媽的掙扎,問了一句:「媽咪,如果我話你知,有個course,我想報,對我會有幫助,你會支持我去嗎?」
「當然。」媽媽秒答。「你會支持我,做對我好的事;為甚麼不可支持自己,做對自己好的事?我大個啦,你不用再想我。以後你好好為自己想,我就放心了。」
媽媽驀地眼眶紅了。一星期後,我們展開了媽媽的自我經營之旅。
2023年4月1日星期六
如非必要 謝絕對話
在按摩店填問卷,有這選項:如非必要,謝絕對話。
我卡一聲笑出來。店主肯定也是資深骨精,明白遇上「唔講嘢的按摩師」,難過中六合彩。
個人而言,去按摩只有兩種情況。一、身心俱疲就快暴斃,只想攤屍大覺瞓,差完電再趕下一場,你還沒完沒了聊我傾偈,想點?
二、身體累透,腦袋尚清醒。趁按摩修復筋骨,腦袋同步構思教書、創作、做分享或帶工作坊的點子,忽然頭上飄來一把聲:
「小姐今日休息?」「嗯。」「定附近返工?」「嗯。」「做邊行?」「嗯。(關你咩事)」「平時好忙?」「嗯。(問夠未)」「唔夠瞓?」「........」「邊度攰啲?」「都攰。」「膊頭好硬喎。」「.......」
拜託——我是來按摩不是來傾偈的好不好?
聽說,言不及義搲水吹,行內人認為是待客之道,是connection 。然而當你的指頭,對準我的痛點,舒緩我一身酸,不已是妙不可言的connection?
嚴格來說,專業按摩師,連那句看似必要的「邊度攰啲」,都不用問。功力夠深厚,feel不到嗎?
當然,也曾聽人說過,去按摩,一半是為閒聊。不愛社交但又未算獨家村,按摩剪髮修甲美容時,跟相熟師傅傾下偈,不深交卻親切,既有連繫感,復有療癒感。
百貨應百客,無對與錯。是以問卷上這個神選項,功德無量。
致我認定非君不選的按摩師們——如問我,閣下哪點最吸引?我會說:手勢好,而且唔講嘢!謝謝賜我千金不換的放鬆與寧靜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