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27日星期六

捐不捐之間


好有趣的對比。

以往,但凡天災橫禍,香港人義無反顧捐輸。但今次四川地震,有人發起「一個仙都唔捐」,一呼百應。

以往,一有工潮,人人都說工人搞搞震無幫襯。但碼頭工潮上演足足一個月,民間捐款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。

這個改變,得來不易。相對以前情緒主導的善心,刻下你我他,捐不捐之間,多了許多思考。

同情災民,捐。但捐之前會想,錢最終去了哪裡,還是不捐為妙。同情工人,捐。捐之前再想,捐款其實是對不公義的控訴,再捐多點。

呂秉權說,內地不缺錢,缺制度。可幸是,近年愈來愈多香港人,開始思考,社會事件與制度的關係。

遠在皇后天星或者高鐵事件,政府還可以扮大家長,批評後生的激情。但是,一時激情撑不了這麼多年,撑不過這許多事件。

反國教,不獨反那洗腦的教科書,而是終於驚覺,政府可以透過教育制度安插學科去改造下一代。

支持工人,因為我們終於看穿,官商勾結,天下打工仔都不能獨善其身,管你是不是幹碼頭的。

政府為甚麼愈來愈頭痛?因為以往定政策,只需考慮直接的持份者。今天,任何人都是任何事的持份者。

80後是菜園村的持份者,異性戀者是同志平權的持份者,中學生是碼頭工潮的持份者。因為,他們關心的,不光是議題本身,還有背後的制度。

人說,近來社會矛盾激化,多了人出來搞事。實情是,搞事的人多了,但思考問題的人也增加了不少。只是,後者從來不會被媒體捕捉,卻會默默起革命。

民主制度下,我們可以投票。資本主義的社會,付錢如投票,捐款即表態。一時的過失可以包容忍讓,然而諸事不順,就是制度之過。制度問題,最終只能用制度解決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"政府可以透過教育制度安插學科去改造下一代。"

政府最失策的是設立通識科, 強逼中學生去關心政治, 評論政府政策的得失; 學生知得愈多就愈激進, 見得愈多不平事就愈憤憤不平; 社會變革的因子已經萌生, 並不斷擴大, 人心思變, 隨時一發不可收拾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