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0月28日星期四

你一定是香港人


移民離港的朋友,分享生活軼事,不約而同曾被當地人一眼認出:「你一定是香港人。」

她,某天搭lift,如常出盡力不停按「關門掣」。身旁的老外盯着她,微笑道:你一定是香港人!

他,某天,也是搭lift。當𨋢門關上,同𨋢的當地人打破沈默:你剛來?一定是香港人!他反問,你怎麼知道?對方說:只有香港人,搭𨋢時才會先按關門掣,後按樓層掣!

她,在銀行排隊,後面那個都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人,用英文跟她搭訕:你是香港人吧?她詫異:你怎麼知道?答曰:只有香港人,才會一邊排隊,一邊不停把頭伸左伸右瞧前看看還有多久才到自己!

原來,香港人舉世聞名的,是省時間比省錢還兇。反過來,香港人也不習慣彼邦的慢。

她,人在異地,某天趕時間,明知當地人節奏快極有限,懶醒挑了慢極有限的麥當勞,打算啃個包就走。結果?等了老半天都未送餐。原來那侍應正在繞場一周,囍宴敬酒般,跟每桌街坊逐一瞎扯,才捨得過主!

自此,她決定每次買快餐,就站在那條食物輸送帶的「出飽口」前守候。吾道不孤,每次都遇上一堆人堵在同一處,看真點,全部都是香港人!

他鄉遇故知,原來是這樣發生的。比起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情,「長話短說、廢話少講」,竟才是真・香港人的記認,得啖笑,也不錯,就讓我們如此瀟瀟灑灑、快快脆脆一起勇敢活下去!

****
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:黃明樂 Wong Ming Lok

2021年10月24日星期日

其實我們都一樣


想不到,調整飲食,變了同理心練習。

朋友知我基於健康理由,天天掙扎吃與不吃,好言相勸:「吃嘛,夠飽也有營養就是。大快朵頤,咪偶一為之囉。」

我猛搖頭。吃嘛,於我來就,絕非單單填飽肚,而是嗜好,或堪稱熱情。真心愛食物到一個點,對食材、烹調手法、廚師個性、食肆故事,都超有興趣,甚至寫過部拙作談吃,在友報也曾寫飲食專欄多年⋯⋯

以前,一日五餐,是五次快樂泉源。吃得一頓好,開心足一日,回味足一世。 聽到人說,吃只是功能需要,唔係卦?!真心覺得不被理解,忟死。

朋友也聽得搖頭:「你終於明白,我那貪靚的慾望吧。」我一呆。

事緣,小女子是那種返工返學去旅行、去街去飲去送殯,也可穿同一件衫的人。素顏上街,不知幾自在。天天用同一背包,轉眼18年,破了洞、披了口、斷過線,不覺殘舊,只覺沾了風霜份外浪漫。

是以,完全不能理解,幹嘛有些人連落街買串燒賣,都要沐浴更衣化個靚妝才出去。我也曾勸朋友:「穿衣,能保暖蔽體就好。悉心打份,咪偶一為之囉。」朋友同樣還拖:「打扮,是興趣,是熱情,是快樂的泉源⋯⋯光是幻想一下穿甚麼,都好high⋯⋯」

兩個星球的人,藉着各自的痛點,終於走回同一視點上。存異,求同。揭開了每個人做人做事的最底層,其實我們都一樣,不過就是為了追隨熱情而活。最後結論:一起找個吉日,扮到靚一靚,痛痛快快吃一頓!

****
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:黃明樂 Wong Ming Lok

2021年10月20日星期三

不是職業病

遇過很多人際關係卡關的clients,不約而同提到自己的職業。

個性焦慮的她:可能因為我是律師,習慣凡事作最壞打算,做足保障,客戶才不會受損。

默守成規的他:我是老師,當然要有規矩,無規矩,點教人?

原則很強的她:我哋做會計,所有嘢都要好君真,計唔清楚,點得?

操控型的她:我做護老工作,老友記要睇得好緊,難道照顧人也有錯?

Clients們一致認為,「職業病」,好難改,無得改,也不需改,因為,改了,就「連工都返唔到了」。

每個人都有其個性特質,找對職場,加以發揮,可喜可賀。然而,當我們不加思索以同一個特質,應用於人生所有方面,便屢屢撞板。

人,不是機器,不會只有一個操作方法。我們有細緻的情緒、多面向的個性以及不同程度的調整彈性。

職業個性,跟交友個性、持家個性、遊玩個性⋯⋯都很不一樣。我們不也常常看見那些黑面神老闆,帶孩子時溫柔得像顆快溶掉的棉花糖嗎 ?

就算同一職業,也不只一個樣。例如律師要居安思危,但有時也審慎樂觀:「根據法例,要證明XYZ才能把你定罪,所以這樣做的風險還不算高⋯⋯」,不是嗎?老師講規矩,但也要有包容孩子犯錯的同理心,不是嗎?

職業病,是個過份簡化的easy excuse。真正的卡關處,是我們遺忘了蘊藏於自己內在的個性寶藏,其實多麼豐盛、多元與立體。塵封已久,疏於練習,但只要重新「活化」,做人亦可脫胎換骨。

****
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:黃明樂 Wong Ming Lok

2021年10月17日星期日

我的Staycation Menu

朋友的臉書帖:「終於到我staycation,可惜不是五星級酒店,而是五星級醫院!」教我想起近日見營養師的經驗。

從來絕非超聽話的client,但也說不上曳,準確形容是⋯⋯麻煩兼固執。任何人給建議,都得經歷漫長討價還價的辯論過程,小女子才會心悅誠服。其時,那堅定心志,卻是天塴地冚也推不倒。

甫坐下,營養師未開口,我已一輪咀落閘:我工作好忙不能常煮飯;天天外出見客難免外膳好多餐;freelancer 日程混亂好難定時定量⋯⋯還有還有,我最怕被迫,但凡不是自願,就會連本來丁點改變的動力都會無晒⋯⋯

營養師看着覺得好笑,氣定神閒說:「你有去過 Staycation嗎?」我一呆。「Staycation menu:頭盤 (三選一),主菜(六選一),甜品(四選一)⋯⋯想食乜就食乜,係咪好開心呢?」

「這個分類表,給你。奶類,選一份;肉蛋豆類,選五份⋯⋯如此類推。選擇多過staycation menu,夠玩一個月。無人迫你跟餐單,你自己設計,好好發揮,我期待一個月後欣賞你的creativity,ok?」

我莞爾,好喜歡這比喻。心想,民主是我選了你做我的營養師,自由是你放手任我玩。自此,奶菜果肉穀 ,每日各自1,4,3,5,11份,無限配,自己食物自己揀。

朋友戲謔:「睇營養師,就係想要餐單,唔駛用腦。你呢D人,自己攞黎煩 !」

Well,或者係。但有得揀,我至係老闆;無得揀,好慘。如果身體衰退的大方向,已經無得揀,如何回應,至少應該自己揀。係時候擱筆,埋首寫餐單。

****
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:黃明樂 Wong Ming Lok

2021年10月12日星期二

點解成日要人讚?


70後老闆,管理90後下屬,好頭痕,投訴曰:後生仔,好麻煩,點解成日要人讚?

嗯,搞不好是default mode的問題。

自大的人,無人讚,心想,對方一定是服了我/怕了我/太喜歡我⋯⋯

自卑的人,無人讚,心想,對方一定覺得我好廢.......

那麼,人為甚麼會自卑?原始人為了避開森林裡的猛獸,腦袋的default mode,是留意威脅多於讚賞。今天,世界進化了,腦袋卻沒有。

70後老闆不懂,心想,如果人腦天生如此,為甚麼我地後生嗰時,又無事?

可能性一: 老闆成長於育兒專家的家庭,懂性前已建立好穩健自信。

可能性二:老闆天生異品,與生俱來沒有比較心,同時具備正能量。

粗略估計,上述二者合共不足一成,其餘九成,是第三個可能性:世界變了!

活於互聯網時代,一秒鐘就有一千個比較,每每令人自覺「我不夠好」,於是凡事慣性自貶,unless proven otherwise,例如得到上司的加持⋯⋯

這個現象,老闆道理上明白,但,人的慣性太強,會重覆自己熟悉的模式,哪怕是個爛模式。

更弊的是,擁有話語權的人,在重覆與因循當中,會得到優越感:「我地以前,邊駛人讚,咪又係咁做嘢?」。

家婆與家嫂的惡循環。家婆自覺有多勁,就顯示家嫂有多不濟。 喂,等等,本身已經自信缺缺的家嫂,最害怕甚麼? 一個自覺不濟的人,不也會一直苛索讚賞下去嗎?

不想下屬苛索讚賞,方法其實是——主動給予讚賞。不過,如果問心只想顯示自己有幾威,一蟹不如一蟹,見好就收吧。

****
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:黃明樂 Wong Ming Lok

2021年10月8日星期五

用一生準備一秒


讀林瑞芳教授的《靜觀自得—生命的祝福》,手不釋卷。

簡潔易懂、流暢優雅的文字,溫柔的力量躍然於紙,光是一字一句慢慢咀嚼,已很療癒。既有框架,可作工具書,一周一課跟着做,亦有作者對靜觀的體會與分享。

教授以「麥靜觀」比喻「麥當勞式」的即食學習,以及應運而生的產業鏈,看得人會心微笑。最深刻的是她引述英國聖公會主教的故事:

主教被問每天早上用多少時間禱告,主教說,五分鐘。問者一呆,堂堂主教,不可能吧!主教微笑回應,我用一小時來預備那五分鐘。

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。人生一秒鐘,正念一生功。「麥靜觀」,或任何「麥XX」(歡迎填充),之所以捉錯用神,是因為我們該經營的,從來不是事情(matters),而是狀態(state)。

沒有刻意去做一件事,但一生都在做這件事。就像你我小時候,班上總有些高材生,成日話自己無溫書,結果考了第一。原因是,他們的確無刻意溫習某課書,但腦袋長期都在一個「求知 mode」裡⋯⋯

又或你我身邊那些投資有道的朋友,常說投資唔駛花時間,每日睇幾分鐘就可以了。實情是,他們對這學問已經鑽研了一輩子⋯⋯

腰馬合一,物我兩忘。這種持之以恆的內化(internalization),才是靜觀或人生的最佳呈現。

走筆之際,想起笑話一則。朋友被求婚,反問伴侶:「你覺得我們已ready了嗎?」答曰:「我成世人都已在ready的狀態了!」最後?得咗!成事一秒鐘,相愛畢生中。萬事皆然。

****
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:黃明樂 Wong Ming Lok

2021年10月4日星期一

三秒鐘功課


他,精神緊張,作息失衡,手機不離手,用過很多方法,都無法讓腦袋休息。

這天中午,如常手機餸飯的他,發現眼鏡有點污跡,隨手脫下交給秘書清洗,然後,奇怪的事情發生了⋯⋯

大近視的他,看不清電話上任何一個字,唯有先把飯吃完。一口一口,慢慢嘴嚼、吞下,腦袋放空,視野矇朧,忽然間,積壓半天的緊張,不翼而飛。

自此,他為自己設計了一頂「三秒鐘功課」。一有機會,心裡就數:三、二、一,然後,慢慢脫下眼鏡,放空。午膳如是,下班如是,工作之間的間距如是⋯⋯三個月後,很多身心繃緊的症狀,一一痊癒。

她,跟丈夫,事無大小都吵一頓。不管誰先發難,大家都要爭講最後一句。我問,不如試做「三秒鐘功課」?每次想回嘴,心裡先數:三、二、一。奇怪的是,超過一半情況下,當她數完了,氣也消了,架就吵不下去了。

還有她,年紀輕輕,被派往海外分公司,空降當主管。要駕馭一班老臣子殊不容易,她既想盡快打成一片,又想建立作為老闆的威信,如何介定兩者的界線?

靈巧的她,想出一個好點子:談公事,用英文;公事以外,則用當地語言。這個分類,簡單,直接,清式。問題是,有時談得太興奮會忘記「轉台」,相反當「轉台」太快又令下屬無所適從。

於是,她嘗試運用「三秒鐘功課」。轉台前,心裡數,三、二、一。有了這個短暫的沈默,情感轉換也自然得多。沒多久,下屬已經完全接納了這個既能領導也夠親切的新老闆!

****
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:黃明樂 Wong Ming L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