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30日星期五

必然存在的平衡時空


續上回,平行時空的極致,不是年輕人不認識吳靄儀,而是年輕人不認識黃之鋒。

換了是以前,我會慨嘆新一代何以如此無知。但今天我很清楚,世上沒有「一定要知道的事」,「常識」的定義,因人而異。

如果我們指責年輕人不問世事,他們一樣可以瞪大眼質疑大人,怎麼你連這個那個KOL都未聽過?

撫心自問,我們年青時又很主動關心社會?只是當年資訊選擇不多,人人生活模式大同小異,才有所謂集體認知。不是主動的知道,而是客觀條件催生的「被知道」。

要解決平衡時空的問題,首先要真心接受平衡時空的存在。

年輕人其實不介意認識社會,卻很介意大人認為他們「不認識就很有問題」的高傲姿態。你指責他們,他們白你一眼,so what?

唯有全盤接受並不帶批判,孩子們才會打開心房讓大人把「常識」灌輸進來。

上周跟學生談補選,孩子們未有聽聞此事,當然也說不出來龍去脈。我深呼吸了一下,心想,好吧,如果眼前是位從未踏足香港的外國人,該怎麼講?

看着孩子們本來連立法會是如何選都說不出,個多小時後已初步理解選舉的操作,以及既得利益壟斷議會的禍害,我真心感恩他們願意開放自己,讓我走進他們的世界。

下課前,我對他們說,今天所講的,你們要好好記住,再過兩三年,就輪到你們投票了。他們還我一個「又係喎」的樣子,然後認真點了一下頭。

2018年11月27日星期二

而他們不知道黃之鋒是誰


作家馮睎乾在友報撰文《而我不知道吳靄儀是誰》,讀得人好爽。長久以來悶在心裡的感受,終於有人一矢中的射中紅心!

馮說,今時今日比貧富縣殊更嚴重的問題,其實是知識縣殊。「吳靄儀測試」(Margaret Test)足證世上有平行時空。

我輩是讀吳大狀的文章長大的,也見證過並深深佩服她在議會內外所展現的錚錚風骨。但是,對年輕人來說,吳大狀最活躍的年代,他們還未出世。

所以,年輕人不認識吳靄儀,不算最得人驚。更得人驚的,是連黃之鋒都未聽過。當某黨報仍然把之鋒看作頭號敵人反覆抹黑,學生哥在腦內勉力搜索⋯⋯黃之鋒?個名好熟⋯⋯

你可想像成年人如我震驚至甚麼地步嗎?原來,爭取普選最大的敵人不是共產黨,而是平行時空。而這些學生哥,絕非異數。

很多人說年輕人抗拒/討厭政治,其實不然。討厭或抗拒的前設,是至少知道該事件的存在。而大部分學生哥,只是比這更簡單的————不知道。

聯合聲明、六四、沙士、廿三條、金融海嘯,甚至反國教,都不在00後學生哥腦袋的資料庫裡。雨傘運動嘛,勉強有紀錄,但也不曾牽動情緒。

當我們批判他們對社會冷感,實情可能是他們壓根兒不知道社會曾經如此風起雲湧。不知情,又何來熱情或冷感?

乍悲還喜的是,無知,相比哀莫大於心死的冷感(成年人通常是這一類),尚有得救。下回續談。

2018年11月24日星期六

A與B的抉擇


倒數兩星期,又是一年一度政府工入職試(JRE)的日子。

典型考題,是就着某社會議題,要求考生比較A和 B兩個解決方法,並建議局方實行其中一個。有時,A和B也可演譯為有A和無 A (即維持現況甚麼也不做)。

魚與熊掌,你會點揀?大部分同學從可行性入手分析。典型香港人的務實精神,行唔通,考慮都嘥氣。

面對生活,這是很實際的處事方式。但面對政策分析,應然性往往比可行性重要。該做的事,排除萬難又如何?不該做的,不論多容易都出師無名,不是嗎?

再者,可行與否,視乎跟誰講。個人看來不可行的事,對於有錢有地有人有資源的政府來說,天大地大都難不住它。荒謬如明日大嶼它還不是一意孤行?

所以,就算看來多此一舉,都要先論述政策之應然性,才否定其可行性。君不見高官演講都很長氣?那如果方案既不應該也不可行呢?一樣要由零開始一一論述,再一一否定。

同學又問,可否A和B皆不要,直接建議C?這個嘛,容易離題不在話下,先輪流否定A與B再重頭建立並論證C,難度亦甚高。搞不好,我們押注於C,以為兩全其美,只因未夠深思熟慮去洞悉它的缺點。

很多時候,我們認為一件事情很壞,只因過份批判;某事看似很好,只因認識不深。輕率跳船,進退失據,做人和考試,莫不如此。

2018年11月21日星期三

辭職的媳婦(下)


引發韓國社會熱烈討論的《媳婦的辭職信》,最大啟示,絕非當不當媳婦,而是:每個人的內心囚牢,其實都跟別人無關,而是跟自己有關。

作者金英朱「辭職」後,不斷自我探索,方醒悟23年來,從來無人阻止她離開(她遞上辭職信那刻,公婆甚至送上滿滿祝福)!離不開,是因為她所討厭的,漸變成習慣,再內化為自己的價值,最終令她喪失本來的自我。

就像囚徒起初很想逃獄。但幾十年後,就算能假釋,也會因為恐懼出獄後不適應新生活而不想走。恐懼獨立、恐懼改變、恐懼為自己的生命負責,才是待在悲劇角色中走不出來的原因。

人有恐懼,是因為不了解自己。那如何自我了解?金英朱說,「我們是彼此的鏡子」。當我們討厭某人,其實也是討厭自己的投射,我們也有這些惹人討厭的特質,只是展現的處境不同。當我們羨慕某人,往往自己也有類似的優點,只是不自覺所以發揮不了。

為甚麼?金英朱沒解釋。我猜,是因為每個人對於跟自己相似的東西,不論好壞都份外敏感。所以,見別人,即見自己。諷刺的是,大多數人都比較接受自己的缺點,卻否定自己的優點!所以認定自己無能力改變厄運。

置之死地而後生。辭職後兩年,金英朱重回夫家,以媳婦的身份跟家族成員平等地、輕鬆地聚餐,並重新修補夫妻關係!原來,只要勇敢改變,回報之快教人難以置信。牢獄般的23年,本來就不用這麼過。

2018年11月18日星期日

辭職的媳婦(上)


一份工作,可以辭掉。一個身份,又可以辭掉麼?

金英朱,在韓國的大家族中當了23年大新抱(嫁給長男的媳婦),然後,忽然一天,向公婆遞「辭職信」:我不要再當媳婦!

單是這舉動,已夠戲劇性。但更戲劇性的,是公婆的回應:「你辛苦了。」「你就做你想做的吧。」「過去真的讓你受苦了。」

如此媳婦如此公婆,在父權主義當道的韓國,也算是非典型吧!

是以,在金英朱的新作《媳婦的辭職信》裡,沒有那些「難為了家嫂」的老調,只有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,反覆自問: 為甚麼公婆明明已很開通,我的生命仍如此坎坷?

年中無休天天做飯,家庭聚會裡敬陪末席捱着餓奉餐斟酒直至昏倒入院。丈夫長期工作或應酬,家事從不參與。孩子只有自己帶,甚至被街坊懷疑是單親。待孩子長大,一個人在家做奴隸,過着型同虛設的婚姻生活。在家沒有自由,信仰被迫放棄,精神壓力大得患上急性心絞痛。

這些日子,如何過上23年?23天也嫌多吧。金英朱在辭職後,開展了她的「一人份生活」,專注自己的需要,探索自己的內心,在漫長的自我尋找旅程中,忽然醒覺: 「讓我如此辛苦的不是婆婆,而是我自己」、「責任在我身上,因為我沒有好好守住自己的東西。」

但,「自己的東西」,究竟是甚麼?為甚麼這些東西,都那麼容易失守?

2018年11月15日星期四

金庸與通識


這一天,向查大俠致敬,我跟孩子們重溫1983年無線製作的神鵰俠侶。

「劉德華,咁後生!」楊過一出場,他們驚呼。

中原各路英雄,比武推舉盟主對付蒙古,豈料蒙古國師金輪法王踩場,最後被楊過和小龍女打退。這一幕,我輩印象深刻,00後也看得目不轉睛。

小龍女的純白長水袖在空中一揚,法王踩上水袖滑向小龍女跟她撃掌,孩子們嘖嘖稱奇。想當年,特技有限,後製罕見,搞不好是「吊威也」拍出來的!

待大家回過神來,我問,感覺如何?「好勁!」眾人異口同聲。「個個角色都好睇。」「咁多年前都唔老土!」忽然,有人爆出一句:「我覺得好混亂。」

「明明是中原選盟主,怎麼蒙古人可參賽?明明講好三盤兩勝,蒙古人贏了,但楊過一打岔,又轉了話題。到蒙古人離場了,選舉大可繼續,但大家只顧慶祝,咩都唔記得晒。」同學「一輪咀」發表。

Bingo!世事大多如此。不同持份者踫撞在一起,各有「agenda」。局面渾亂,邏輯不一,一場大龍鳳往往爛尾收場。

此情此景熟口熟面。武林即社會,例如一場選舉,有人真心想當選,有人只求曝光,有人策略性出戰(或曰鎅票)。明明有規則,但又有DQ。明明有先例,卻又總有例外。

以前在大學讀過「muddling theory」。泥漿摔角,人人沾滿一腳泥,執返一身彩,最後各取所需,這就是政治。

通識重點不在識,而在通。從金庸看時事,有何不可?期待孩子們的自選個案分享。

2018年11月12日星期一

交換感恩日記


記得2018年初,在拙欄寫過一篇文章,叫作「感恩日記」。

每天記下三件值得感恩之事,過後回望,進一步認識自己,是個美好的成長過程。後來,因為懶,不了了之。

近日發現,原來懶人不只我,哈。心動但無行動,是人性。於是朋友提議,不如交換感恩日記,互相監察,動力更大。幾個月下來,竟有很多意外收穫。

人有不同性格,感恩之事也大不同。我通常感恩好事發生,如:完成一個創作或有朋自遠方來。有人卻感恩無事發生,如:昨晚睡得好、今天天氣不錯。更厲害的,會感恩壞事發生,如:今天很倒楣但自己無發脾氣、收到壞消息尚能冷靜處理。由感恩快樂到感恩平凡到感恩不幸,朋友的分享開闊了我的眼界。

收穫之二,是高質素的交流。香港人太繁忙,朋友間感情再好,一年半載能踫個面吃頓飯已很難得。所謂近況,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。就算用心聽用心講,out of context的零碎片段 ,一時三刻要消化理解,談何容易。有了感恩日記,每天吸收一點對方生命裡的重大事情,打了個底,見面時詳談,既深入也暢快。

朋友說,還有第三個收穫。這年頭獨居老人多,見字如見人。他日有咩冬瓜豆腐,不見日記,應知大事不妙,快快趕往善後!

嗯,有道理,但似乎想得太遠。在年華老去之前,還是讓我們好好交換、好好享受風光明媚的歲月吧。

2018年11月9日星期五

留給世人的功課


大俠已渺,緬懷未了。

長青的話題是:你最喜歡/希望成為金庸筆下哪個角色?

喜歡,跟希望成為,是不一樣的。我最喜歡喬峰,卻求神拜佛千萬不要成為他,好一個悲劇人物,太命苦。最想成為的,是郭襄。她像黃蓉般聰明伶俐,又心懷郭靖的胸襟。她遺傳了父母的優點,刁蠻姐姐郭芺卻只分得父母的缺點。

想成為甚麼角色,多少反映你是甚麼人。選楊過的通常憤世嫉俗自命多情。文青多愛段譽或令狐沖。喜歡段正淳或韋小寶的,不用解釋吧。

倒是女生較難對號入座。大俠筆下的女主角都不大立體。歹角反而有睇頭:李莫愁、滅絕師太、梅超風、周芷若⋯⋯讀得人發惡夢。

很多女生想做任盈盈,亦正亦邪,有血有肉似返個人。從來無人選小龍女或王語嫣。美若天仙又如何?不是隱居就是無腦,你靚埋我嗰份。

與其說是愛上角色,不如說是認同背後的價值。「俠之大者,為國為民」。郭靖遲鈍愚蠢,但忠誠無私,不走精面不圖他人之利。黃蓉的小聰明,其實是用來襯托郭靖之大器。

韋小寶無惡不作,但當忠義兩難全,他寧願避世於通吃島釣魚。因為做人無義氣,就是「烏龜黃八旦」。老皇爺告訴康熙,「永不加賦」,才是好皇帝。

如何做人,如何做大俠,如何做皇帝,查大俠早在我們心中播了種。在這個舉步維艱的時代、是非顛倒的土壤中,種子如何萌芽,是大俠留給我們的功課。

2018年11月6日星期二

永訣與永恆


查大俠、鄒文懷、藍潔瑛。

如果一個人對出生地的認同,來自文化,那文學、電影、電視就是普及文化最重要的根源。令人黯然銷魂的,不是某武功招式,而是我們的香港,就這樣一點一滴消逝。

他們的永訣,就像我輩人生中某段記憶被集體淘空。小時候,學校裡從不看武俠小說的女生,唯獨會讀金庸。連書也不讀男生,唯一會讀的,也是金庸。

第一次知道金庸,是小學。當年大台接連在播他的電視劇,我們好奇找來原箸,讀不懂。上了中學,一個暑假可以讀完兩、三套,廢寢忘餐,迷上每個人物。大學時代再讀,略有所悟。踏足社會後,更對大俠筆下那似假還真的武林眾生相,深深共鳴。

如此想來,其實,查大俠是timeless的。年紀的timeless。人生哪個階段讀來,都有不一樣的得着。年代的timeless。我今天的學生,書籍報紙電台電視一律無興趣,卻還是會迷頭迷腦讀金庸。後世,恐怕也一樣。好東西,沒有永訣、只有永恆。

就如藍潔瑛的美,也是timeless的。當年,無P圖無執相,有圖真的有真相。靚絕五台山,絕非浪得虛名。無論放在哪個時代,哪一個角度,都美得教人心軟。

紅顏薄命。不記得藍小姐有否演過查大俠筆下的角色。此情只待成追憶。唯有想像,在另一個世界,大俠的新作,由鄒先生出品電影,藍小姐擔大旗.....那兒也將必是個沒有永訣只有永恆的國度。

2018年11月3日星期六

翻轉學習(下)


讀罷《翻轉Teach & Learn》,深感「翻轉教學」之功德無量,不在於釋出教學空間及時數,而是——收窄學習差異。

在家以短片預習,學生可按自己的程度調較學習步伐。快上手者,看一遍便收工,慢者,自由無限翻看。

回到課室分組討論、實習,由能力高的同學指導能力低的同學,後者固然有得着,前者進步更大,教學相長也。

玩遊戲,先規定,如由組內能力稍弱的同學作答,得分較高。大家為了爭取勝算,都很努力互相幫助。

為避免標籤,不同程度的學生會被賦予角色,例如中史科就會叫作「皇上」、「丞相」等等,而不會以精英、非精英區分。

再者,如今老師再無「講書」的包袱,可更專注協助個別學習困難的同學。

但是,翻轉的前設,是學生主動預習。今天的學生,學習動機普遍不高,怎麼辦?

學生做一件事,一般只有兩個動機:一、喜歡。二、需要。我猜翻轉的最大吸引力,就是把需要變成喜歡。

課堂遊戲,都是超好玩的,例如分組摵橙再拼貼橙皮印證球體面積。不預習,就搞不懂在玩甚麼,那就要預習囉。

久而久之,同學看見自己的進步,就會理解,自主學習實乃必須,慢慢培養出習慣。

書中有個觀點,很令人感動:精英,怎麼教都是精英。但平庸的學生,遇上合適的教學法,就會有意想不到的躍進。原來,翻轉教學才是真真正正的拔尖補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