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7月14日星期五
英倫雜碎
遊走英國一個月,有些點滴,不成故事,卻頗有趣。
外國沒有「土地問題」。某天行經某大學城,當中有個明顯被悉心打理且繁花盛開的大花園,正欲參觀,卻被制止。
原來,那是「staff garden」,只供員工休息時間享用!對比香港甲級寫字樓內那個供人講是非的「pantry」,頓悟何謂地靈人傑!
無人逛的街上,有家咖啡店,心想,誰會來幫襯?入內發現,半間店鋪都空了出來,免費讓人放單車。所有長途單車客,路過歇腳,順道買咖啡,雙贏!
買書如是。香港那些可邊喝咖啡邊讀書的店,早已絕跡。但外國不少書店,買書送咖啡,大把位置讓你坐足一日。
有些餐廳,免費wifi不需輸入密碼,反而要輸入已購買的飲品名稱,既方便,也防止了混吉客。英式幽默!
出發前我問朋友們,有甚麼要我帶來?想不到,所有人都要求各式成藥。到我要走,有嘢要我帶回去嗎?我又問。然後他她他她都吩咐我回港幫忙寄信——英國寄信不是有排收唔到就是寄失——喎。
在香港的專業人士,移民後變身大長散。經驗之談:無長工租不了屋,但炒散的若是大品牌,對方會俾幾分薄面。而且工資雖低但下欄可觀,例如超市折扣等員工福利,山大斬埋有柴。
家中後園是孩子的天堂。朋友的女兒天天爬上滑梯頂,隔空跟對面屋的小孩聊天,頗有「王書麒、路嘉敏」的情懷。在一旁打掃的爸爸自嘲,家陣人離鄉賤,不能執業,唯有「執葉」,亦無不可。
2023年7月10日星期一
撥蹼的鴨仔 (下)
年輕人和提早退休的,算是移民英國較順利的一群;那麼,未上岸而又人到中年的,又如何?
咬緊牙關,握緊拳頭,無話唔得——大家眾口一詞——反面就是:不咬緊牙關不握緊拳頭,就死得。
以前懂的,一筆鈎銷,幹不回本行,連去百貨公司見工都要見好多次。
買屋難、租屋更難,到處都是無理剋扣按金的業主。
想買車?最好先有另一架車 。因為買車的地方,不駕車根本去不到。
人在異鄉,識人好過識字,但識字還是很重要。英國人的求其與是旦,要用「發爛渣」和「搞大佢」來應對,「和理非」的香港人,真心,點慣?
由租金糾紛,到資歷認證,或特殊需要學童就學權,甚至一件貨不對板的傢俬,投訴永遠無門。後來學精了,動輒寫萬言書告上申訴專員公署,瞬間搞定,得咗!
移民移到懷疑人生。懷疑來自對英國的迷思:香港作為前英國殖民地,我們的制度都是她的,回到源頭,怎會這麼爛?
天曉得昔日的香港是「有香港特色的英式殖民地」。制度,是英國的。但高效、精準、靈活、行動力、無廢話⋯⋯都是香港人的。
香港人承襲了英式制度框架,注入了自己實事求事快靚正的血肉,如今人在異鄉,前者過猶不及,後者盪然無存⋯⋯
一位移民前畢生未踏足英國的朋友說: 「我們都是四散英國不同湖上的鴨仔,表面看來很悠閒,水底下,卻要費盡飲奶力去撥蹼,才勉強浮得起。既無回頭路,就一直撥下去吧。」
2023年7月6日星期四
撥蹼的鴨仔 (上)
「那你眼見其他來了英國的香港人,都活得開心嗎?」今趟走訪在英的所有朋友都如此問。
這問題,很難答。正所謂苦樂全在主觀的心,不在客觀的事。有些人少少苦楚都呼天搶地,有些人大難臨頭都笑笑口。
子非魚焉知魚之樂/苦,我豈能替當事人講感受。但客觀觀察,倒有一點。不談苦或樂,只講順利與否。
最順利的,莫過於早已達致財務自由,提早退休的Young Old。
夠錢駛,無牽掛,身體還行,又不用打工——當然如此條件去哪裡都會很順利——但英國自有其魅力,光是透過廚房的窗,看着陽光燦爛的後花園洗碗,已覺歲月靜好。
勞碌大半生,只想不問世事,不看電視不讀報,隱居活好每個平凡的當下,想像老來頂着滿頭白髮和精緻帽子,穿戴得體到付近園藝中心,喝杯Earl Grey,像個典型的、優雅的English granny,夫復何求?
Young Old朋友的夫子自道:你見到英國周圍都是水鴨嗎?那些小鴨子天天都在同一個湖上,撥着蹼遊來遊去,天崩地陷都不關牠的事,一臉自在看着同樣的風景,有何不好?
年輕人也是順利的一群。細路仔沒有了功課壓力(通常連功課都沒有),放監一樣。中學生雖然要努力考大學,但學制自由多元少批判,心理平衡多了。
廿來歲的,心口掛個勇字,玩盡佢。年輕就是本錢,對收入和工種都無要求,開眼界就好。6年後是另一條好漢,到時再想想去哪裡幹甚麼也不遲。
中年的我輩,又如何?續談。
2023年7月2日星期日
六年悠長旅行
今趟悠長假期,不枉此行,探望數十組朋友,既有我看着長大的十來廿歲舊學生,也有看着我長大的75歲Auntie。
Auntie一生人從未想過移民,直至疫情期間,無打針,哪兒都去不了,一不做二不休,索性飛去英國,千山我獨行,型到爆。Auntie自詡「出前一丁」,一丁友,無伴無兒女無覊絆,去哪兒不好?賣了香港物業,在英國租個企理小單位,窗外看得見日出和晚霞,落樓走幾分鐘就是市中心,連學車都省掉。
Auntie說,一把年紀,不但不想再學新事物,餘生不論身在何處也不再置業。租樓租到離世那天,積蓄清袋,乾手淨腳,不留一點雲彩,最好。
然而Auntie看起來絕不像75歲,曾學過的亦已夠用有餘。
在NHS做體檢,姑娘看看年歲申報,再看看她,咦?你真的這麼大了?怪不得姑娘,Auntie早兩年才跑完全馬馬拉松。
平日做Gym,總有老外搭訕。英語不流利不打緊,不怕羞就夠。年紀大但個性獨立卻也健談,生活大小事情若要求救,都有街坊幫手。
閒來無事 ,搭免費巴士周圍去,偶然也去一小時火車程左右的短途旅行,即日來回省回下榻成本。Auntie說,不要困在家中,但也不用征服世界,時間精神金錢都是成本。總之,夠,就好。
「看來你頗享受移民新生活啊!」我說。「我不是移民,只是去一個6年期的長旅行。下一站,天曉得在哪裡?人生本是一趟長旅行。不用想太遠,過好一天,已經好開心。」 Auntie說罷吃掉一顆英式啫喱軟糖。
2023年6月28日星期三
行出來的路
「移民?無話適應唔到的。總之,下定決心,唔好諗返轉頭,向前行,一路行,就會行出一條路。」 D如是告訴我。
路,是人行出來的。意思是,行之前,根本無路。而各方好友,行的方法,就是腦袋急轉彎,把不知何時習得的小知識小技術小興趣,通通拿出來變賣。
D幾年前愛上焗餅。養兵千日,用在一朝。移民英國,苦無工開,忽然一天,看見就近社區會堂的餅店求易手,心血來潮:不如頂了它來做?
幾十歲人首次做生意,好多牌照要考。好。考咪考。開行Turbo溫書,一星期內,成功考了四個牌!在此之前,從不信自己是讀書料子!
一間鋪,自己打晒骰,整餅以外,店舖定位、貨品定價、待客招徠⋯⋯統統重頭學起,一年下來,先不論利潤,光是經驗與成長,已是無價。
還有C。年紀不少,積蓄不多,隻身移民,天大地大,可做甚麼? 忽然想起,自己工餘修習嬋柔(Gyrotonic)已久,何不把興趣變專業?
考牌長路漫漫,但為熱情奮鬥,總好過打份工只為交租。離鄉別井既已放棄了這麼多,順勢把心一橫開啟充滿未知數的二次人生。
還有早前在拙欄提過的J。親手打造精緻的後花園,引來友儕艷羨目光:「嘩,可幫我也弄一個嗎?」無心插柳,開展了花園設計與建造的生意,客似雲來。
另有朋友如此比喻:從前捉象棋,現在玩圍棋。棋局轉了,思維不變,輸梗啦。但只要當一場全新的遊戲去玩,殘局都有機會棋開得勝。
2023年6月24日星期六
距離感
許多年前,在英國唸完書,各散東西,各自思考:要不要留下來?
當年,很強的直覺:不會。說不出哪裡不對,卻又好像甚麼都不對。
之後,無數次舊地重遊,仍描述不了那感覺。直至今趟悠長假期,忽然領悟,那教人老大不舒服的東西是——距離感。
無關所謂在外國生活不方便。反正香港人也不是個個需要夜夜笙歌、瘋狂購物的。
也不是所謂英國人很冷很虛偽。不少國際非牟利組織的發源地,正是英國。遇上困難,英國人其實很樂意幫忙,只是⋯⋯沒有細膩真摯的心靈互動。
因為,英國人喜歡——距離感。
是工業革命留下的副作用?抑或民族天性使然?英國人覺得距離感是禮貌;是尊重;是呼吸空間。尊嚴 (dignity)的定義,是情感世界長上鎖,活得好好不求人。
做人不慍不火,交往不親不疏。最私密的心事,只有家人或伴侶窺見(有時連他們都被矇在鼓裡)。
跟世界的關係如是。英國人讀書不少,但觀世事多帶冷眼食花生的理性,沒有榮辱與共的情感流動。
相對香港,人來人往間,既有廢話少講的精準高效,復有肝膽相照的默契,又或無所不談的情深、甘風玉露一相逢的共震。情感維度之豐富、距離感與親密感的微妙平衡,是「中西文化匯集」的最佳實現。
倒模式的距離感,與豐盛多變的層次感,何者恰到好處,何者過猶不及,見仁見智。對的感覺在哪裡,心靈的家,就在哪裡。
2023年6月20日星期二
50歲的後花園
「來英國,探路?」
「唔係啦。」
「探人?」
「係呀。」
「探誰?」
「你囉。」
「哪你有甚麼想做?」
「沒甚麼。你平日怎麼過,我就跟你怎麼過好了。」
然後,大家不約而同帶了我去看花藝市場。
打理後花園,是入鄉隨俗的細藝。有人雞手鴨腳重頭學起。漫活人生新興趣,以前投機炒賣秒秒鐘大上大落都面不改容,如今一顆含蕾玫瑰已教你茶飯不思。
也有卧虎藏龍的高手,終於找到舞台大顯身手。友人J笑說,自己是「香港人在英國過日本生活」。
英國的豐盛花材,加上日本的職人精神,就是——好端端一塊人造草皮,他看着不順眼,整塊剷起,換上天然泥土,親手鋪了石階,還開墾了水池。
精心挑選的繁花品種,錯落有致地各據一隅,中間是歇息乘涼的木椅。人坐下,環顧360度的花海,聽着流水聲,沏杯茶,不知人間何世。
庭院的禪意,一直延伸屋內,綠意盎然,環抱世界各地(多數是日本)搜羅回來的珍品,我笑他:「你這個家,應該開放供人參觀,每次盛惠10英磅入場費。」
J回我另一個笑話。年輕時,一位相士朋友給他批命:「50歲後,你會擁有人生第一個花園。」他當時笑死,自問連樓都供不起,還想要花園?
今天,人算不如天算,漂洋過海,連根拔起,他看着自己的庭園,內心竟有份安然。畢生所學,好像都是為了這天。人生沒有如果,只求在花開花落間,一個個地方、一個個階段,好好活過。
2023年6月16日星期五
大器與粗疏
在英國跟移民當地一年半載的香港朋友見面,故事千奇百怪,層出不窮。只能慨嘆,世上任何事情,都是一個package。
英國,遠比香港大器。平等博愛多元共融。
小學雞都識講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。教育制度對學生的各式發展真心包融不批判。求職也是能者多勞話知你幾歲咩國藉。
刻下正值Pride Month,連政府機構門口都掛彩虹旗。性別崗位,不但不歧視,還很重視。侍產假一早有,就連女性更年期有薪假都在蘊釀中。
然而英國,也遠比香港粗疏。求其是人生態度。是旦是生活日常。
買樓合約條款寫錯,大學選科電腦系統出錯,打工出糧銀碼搞錯⋯⋯當地人總是大方認錯(oh,I’m sorry,my apologies) ,卻從不改過,更chill住還你一個眼神: 放鬆啲啦~香港人。
Target與deadline,是用來set,不是用來meet 的。然後你發現原來某處老早有個免責條款,講明交唔到貨是常態(well it happens),不便之處,敬請原諒。
我和朋友笑言,當大器遇上粗疏,所謂平等,才不是人人都有權享有幸福,而是不分膚色國籍年齡性別性取向,都一樣不幸。你真的不會因為當小眾而受苦,因為大眾早已一視同仁地活在激死人的水深火熱中。
那晚,閒着無事,一口氣煲完劇集《The Very English Scandal》,市民Norman Scott被程序困擾,申請不到國民保險卡,最終迫虎跳牆把自由黨魁Jeremy Thorpe拉了下台。結果?N等到今天83歲,連J都老死了,還未領回保險卡。
在英國生活過的人都知道,這些事,絕對可以發生,而且並不罕見。Well,it happens。
2023年6月12日星期一
不被批判的自由
走訪移民英國的舊學生。
十來歲的她,讀高中,起初返學衝擊很大。授課少,討論多。同學噏得出就噏,她心想,這麼無聊的問題都問得出?
然而當事人不覺無聊,其他人也不介意他無聊。介意的,只有她,「原來我都幾judgmental」。
後來,放下批判心,發現無聊問題往往引發很多珍貴討論,反而單向聽書也不見得很有point。
在英國,「人輕鬆了」。非因傳說中的「去外國唔駛讀書」,考大學一樣「讀到嘔」。但分別是,少了去 judge,也少了被judge。
在香港明明已品學兼優,四方八面還是充斥「你有問題」的批判。自我要求高,份外自責得透不過氣。如今放過別人放過自己,反而重拾專屬自己的節奏。
廿歲的她,剛入大學。久別重逢,婷婷玉立,穿一襲黑長裙,梳了辮子,妝容精緻。我笑,你這造型像Wednesday Adams!
她說,在英國,甚麼都敢穿,無人會 judge你肥、judge你醜、judge你憑甚麼穿這些,反而慣性讚嘆:「Oh, you look great!」管他真心或假意,聽着就爽!
廿來歲的她,初來步到,甚麼都做:咖啡店、教學助理、打雜⋯⋯最後面試長工,對方刮目相看:嘩你的經歷又闊又有趣,多講些給我聽!
最後成功獲聘,當上英國公務員!她心想,換了在香港,那炒雜錦般的履歷,面試官會怎judge我?
真正的自由,不光是選擇自己喜歡的,而是選擇了以後不用承受心理負擔,也沒有被批判的後果。移民,都是為了子女——聽得多——或許為的,就是這個自由成長的non-judgmental space。不見得英國獨有。或許只是香港獨無。
2023年6月8日星期四
倫敦感
終於放假。上次訪倫敦,已是6年前。真正於此生活,又已差不多廿年前。
老地方,就有這點好(或壞),闊別多久,一踏足,五感就過度活躍起來。曾經喜歡與討厭的,瞬間襲來,縈繞不散,每天都是來回地獄與天堂間的循環。
鑽進地鐵站,omg I really miss it! 地底走道依舊是酒精混合排泄物的氣味,車廂坐椅仍是千年汚跡的黏稠感⋯⋯ Jubilee Line、Northern Line、Central Line……震耳欲聾的行車聲既覆蓋了人們的說話,也別妄想跟自己內心對話⋯⋯乘客不是木無表情就是用奇怪眼神盯着空氣,等待到站或命運的下一站⋯⋯
然後,一出閘,豁然開朗。一望無際的綠草如茵環抱推着嬰兒車的家庭,安然愉快地野餐。躺平於大草地,和暖的陽光灑落手臂,草香撲鼻。小睡片刻又或讀本書,夫復何求。
起來,想洗個手,供水不是冷得要命就是熱到灼傷。因為冷熱水喉永遠分開,沒有連接管道以調溫,世上最聰明的設計。
在英國總是日落前就想返歸(雖然夏天的日落總是晚),事關走半天路已耗盡體能,帶着警剔心出入治安麻麻的區域又消磨盡心力。
所謂地大物搏,就是每天只去一處辦一件事,都很勞累。但窩在較闊落的家,深閨讀書寫字,與世隔絕已是無上享受。一個政府若想人不問世事,老舊基建與停滯發展好幫到手。
累了,帶着狗狗在附近山坡跑一圈,看着牠的萌樣,抱一個,在草地上滾一下,遠處泛起暗黑前的紅霞。我又從地獄返回天堂。Welcome back to London.
2023年6月4日星期日
遺忘
心理治療專業的朋友說,這叫disassociation。我乾脆稱為「斷片」。更優雅的講法是——遺忘。
有些記憶,遺失了,淡忘了。不想提不敢提不可提,提了白提,因為,太痛。帶着它,難以生活下去。身體知你「頂唔順」,會自動delete,讓你「重新做人」。
許久許久以後,你發現,人生某段時間,甚或某個日子,無論如何想,都想不起發生了甚麼事?難道真的「甚麼事都沒發生」?
肯定不是。因為,若然甚麼事都沒發生,有些東西,就說不通。
例如她。一直不明白,明明很愛孩子,為甚麼會丟下強褓裡的他不顧?
多年後她才記起,那晚,丈夫對她施暴,她倉惶而逃,留下熟睡中的兒子。她因此不再回到那個稱為家的地方,也失去了兒子的撫養權。
這一段,太痛,身體防御機制自動將之刪除,在不完整的自我認知下,她一直責備自己是個壞媽媽,「無緣無故」,丟低個仔 。
又例如他。總是「無緣無故」兇孩子,兇得孩子都發抖了,都不煞掣。他也解釋不了,光有種直覺,兒子膽小,就會被欺負。
他卻不知道,一切源自小時候被朋輩欺凌的經歷。太痛,斷了片。只剩下「做男人要夠tough」的認知,再轉化為對孩子過猶不及的責備與督促。
幸或不幸,斷了片的,總是在多年後,重新以某種方式呈現,催迫當事人好好面對它、記住它、處理它。曾經發生的,永不消逝。終極的和解,欲速不達,卻總會到臨。
所有的遺忘,也必如此。
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
聽埋先
好問題。方記起當初命名為Chatters,是希望更多人成為懂得「陪人傾偈」的人。
要「陪」,當然先要了解對方想講甚麼。香港人,卻急性子,愛打斷。 「聽埋先」,難過登天。但一場令人倍感療癒,甚至催生奇蹟的對話,往往由「聽埋先」、「聽到尾」開始。
記得有coaching client曾劈頭一句:「我是小三,想做正印,你,幫我,OK?」 嘩!先不談道德,若我有此能力,應該發了達。
「不如,你先告訴我一點你的事情?」我預備好——聽——光聽。
於是,她一口氣講。講自己的苦況,講對方的不是,講心裡的不甘心⋯⋯老半天後,彈出一句:「我明明就值得一個更好的人嘛!都唔知為乜咁委屈。」
再沈默良久,她說,不如你幫我,尋覓一段堂堂正正的關係?我不想再跟人share 了。
也有另一個她,告訴我,當她對閨密說,某夜前度來電, 閨密隨即彈起:「搞錯!個衰人仲夠膽搵你?」她把本來要說的,吞回肚子裡。
「你本來要說甚麼?」我問。然後,她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,彷彿回到了某個時空,臉上泛起神采,終於停下那刻,吐出一句:
「其實,我們一起時,都沒有白過。我們都是很好的人,只是沒走到最後而已。」她眼睛閃着淚光,久未癒合的情傷,終於,放下。
聽埋先,背後是一顆柔軟的心,也是Chatters帶給身邊人的愛的魔法。
2023年5月27日星期六
「Story」
那晚,在餐廳匆匆吃飽,跑到櫃台結帳之際,忽然頭頂好像有度力,扯了我去外太空⋯⋯
返回地球那刻,朦朧間聽到七咀八舌:「小姐,你無事嗎?聽到嗎? ok嗎?小姐?小姐......」
按店員所講,排隊時,我突然後仰,昏倒在地,數秒間,完全無反應。
斷了片,又醒過來,意識未完全恢復,但也心知,好——好——彩!
好彩未埋單。假如結帳後步出馬路才暈底,就真係「幫自己埋單」。
好彩食肆就在家的附近,家人九秒九趕來送我入院。
更好彩的是,當時大腦撞向鐵柱,無受傷無流血甚至無痛,醫生都說是奇蹟。
兩日兩夜,甚麼都檢查過,昏倒原因不明。即係無事?我問醫生。醫生說,總之,無嘢跟進,好好休息,抖下。
我傻笑了一下。翻譯他的結論:無事就無事,有事也無得避。一定係,除非唔係。
這狀況,很有趣。是福是禍,任君演繹。Coaching 裡講,每個人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又「無原因」的事,都有個「Story」。
換了以前,我的「Story」一定是: 有無搞錯?!乜事都無,又阻住晒我寫文教書見clients⋯⋯(下刪一萬字) ,個天想點?
今天,在Coaching中聽過無數無常故事後,真心ok,心想這劇情若注定要發生,已是最幸運的版本。
由元旦確診,到年中暈低,我的最新「Story」是:宇宙提醒我,無乜事,躺平抖抖,hea下唔駛死、唔駛內疚。
有嘢做,唔駛預我。有得玩,記得叫我。各方好友,大家保重。人生慢慢嘆,有排玩。
2023年5月23日星期二
Coffee with Strangers (下)
「想幫人,唔駛話要好大力,下下做好多嘢咁。只要兩個人,靜靜地,坐喺度,放開晒所有嘢,對住對方傾偈,已經係一份幫助。」
「Coffee with Strangers 」活動裡,最令人感動的,是Chatters的這句感悟。
上回提及,這些年,香港人,不快樂。我們可以做甚麼,令我城快樂點?
於是,我們十個八個有心人,聚在一起,搞了Coffee with Strangers,推動「真・傾偈」。
這活動的對象,先不是來分享的參加者,而是願意無償付出時間、學習聆聽,再陪人傾偈的「Chatters」。
被聆聽有多快樂,不難想像。付出聆聽有多滿足,就真係要試過先知。
「我以往的生活就只有返工和返屋企,但今晚在聆聽中眼界大開!」
「成年後難得識到個朋友,可以咁深入咁同佢講嘢。」
「聆聽陌生人分享開心事的同時,都令我反思自己的人生。」
過來人,如是說。
得到愛,所以成長,當然幸福。透過付出愛,去令自己開闊心眼,有內在成長,卻是脫胎換骨的paradigm shift。人生,從此不只圍着自己轉。
紛亂時代中,不知自己可做甚麼,那就做可做的事。期盼「真.傾偈」能成為香港人的lifestyle,甚至way of being。種子,由你我灌溉,遍地開花,指日可待。
想了解Chatters的成長?半年來的籌備和實踐,濃縮成10分鐘的紀錄片段。
想睇片?甚至加入 Chatters行列?第二輪活動開始招募啦!詳見「心.導.賞Follow Your Heart to Appreciate Life」臉書專頁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inglokcoaching)。
2023年5月19日星期五
Coffee with Strangers (上)
這件事,想了三年,蘊釀一年,籌備半年。初心,很簡單:香港人,不快樂。我們可以做甚麼,為我城帶來一點快樂?
若我懂整餅,可做些刺激安多酚的甜點;如我懂說笑,可給這城市解悶;但我只是一個Coach,只懂跟人「傾偈」。「傾偈」也可令人快樂嗎?
可以。以前,主觀地信,因為自己喜歡傾偈。當了Coach後,客觀地信,因為見過無數clients,在被聆聽的過程中,快樂起來。
「傾偈」——係人都識啦!有乜咁特別?
說得真對!怎麼我沒想到?
無乜特別,即隨時可以做。係人都識,即人人都做得到。一蚊都唔駛俾,只要俾個心出來。
如果人人都願意為其他人,無償付出「真.聆聽」,一齊「真.傾偈」,香港人應該會快樂一點!
而專注的同在、無批判的聆聽,不正是Coaching最基礎、最入門的技巧?於是。就有了「Story with Strangers」這構思。
不如培訓一班有心人(Chatters),掌握「真.傾偈」、「真.聆聽」的技巧?
造就機會,讓Chatters為陌生人(Strangers) ,付出聆聽耳朵?再鼓勵所有人,盡情分享自己的快樂故事(Story)?
傾偈,講究氛圍。伙拍有心的咖啡店,眾志成城,變出了第一次的「Coffee with Strangers」。
人生總有一次,跟一個陌生人,傾一場好偈。第一次「真.傾偈」實驗,圓滿結束。10位Chatters,分別來自不同界別和背景,眾口一詞:原來全程投入去聽人講嘢,咁開心!
快樂,就是這麼垂手可得。究竟Chatters在培訓和實習過程中,有咩發現?續談。
2023年5月15日星期一
三種討厭
當上Coach後,才開始研究「討厭」這課題。
第一種討厭,其實是妒忌。對象,通常是自己的勁敵。
這,不難搞。要麼急起直追威返次;不然就認命;或索性避開比較,逃避可恥但有用。
第二種,看似討厭別人,其實是討厭自己。
這,在親子(或親近的)關係中很常見。例如明明討厭父母的性格,但其實自己也被倒成同一個模。看似討厭父母,其實是討厭自己很像父母這個事實。
解決辦法,是找回自己。明白別人是別人,我是我,就算係你親生的都係咁話。找自己的路,不短,但總算直接。
第三種最曲折。討厭別人的底層,是自己塵封了的傷痛。
例如別人遲到5分鐘,或吃飯掉了顆米,你都會激動得幾乎反枱。這些不合比例的反應,其實跟對方無關,而是你的潛意識記起,曾經自己做了一樣的事,後果極不堪,例如被家暴或欺凌⋯⋯
這些許久許久以前的驚恐,一直未被確認、照顧、處理,受了傷的內在小孩卻慢慢被遺忘於歲月中⋯⋯
直至某天,看見某人有同一行為,觸發自己內在的羞恥感再次來襲,老羞成怒,再遷怒於人。而我們不知道,那極端的憤怒,是自己的傷痛在吶喊,還道是眼前人不是,才會激嬲自己。
這種「討厭」,其實別人無錯,自己也無錯。想當年自己也是受害者。唯有返回源頭,帶着受傷小孩走出洞穴。重見天日那天,心中清爽,那些曾經惹我討厭的人,刻下看來不過是路人甲乙丙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
2023年5月11日星期四
把自己愛回來
Client送我周志建的《把自己愛回來》。一口氣讀罷,爽!
甚麼是愛自己?周談了很多。小女子深感當頭棒喝的,有三。
一、花錢在自己身上。
家中隨手一件物品,動輒廿年歴史。坦白講本人不算節險,只是,放唔低。堅持要替物品找到比我更寵它的新主人才放手。而尋覓的過程是以年或十年計。
既不捨,也就不買,不想增添情感負擔,連帶無甚消費。 Well,物慾低或許是祝福,但日常總可待自己好一點。
愛自己,學習吃美味也健康的食物、穿質料好點的衣服、搭乘直接不奔波的交通、添置不會睡得周身骨痛的床鋪...... 愈基本的事,愈捨不得寵自己,要學。
二. 人生不在擁有而在享有
人一生,甚麼都帶不走。擁有,終會失去。但享有,卻是當下。
日子不要行屍走肉的「過」,而是帶着感受去覺察。一杯茶、一頓飯、一場雨、一場雪,細味箇中甜苦冷暖,就是享有。
同理,有朋友卻不經營,有家人卻視為隱形,跟孤兒仔無分別。優質關係不用多,懂得享有再少都夠有突。
三. 減法生活
要做到一和二,活得這麽精緻也這麽投入,就無法兼顧太多事情。所以要用減法生活——減少無謂物品、無謂資訊、無謂應酬、無謂決定(我們總愛在無傷大雅唔死得人的事情上左諗右諗轉來轉去,其實芝麻綠豆真不值得我們花一滴腦汁)。
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對人對己,非誠勿擾,拈花微笑。與所有人到中年的朋友共勉。
2023年5月7日星期日
告別通識科
通識科落幕,事到如今已不傷感,只記得有趣的點滴。
十四年前起步,教甚麼、如何教,無前例就最好玩,全人類像嬰兒學步帶着好奇去摸索。
六個單元,由個人到香港到中國到世界,對當年不問世事的港孩來說,不易掌握。我跟拍檔由零開始去構思,如何令課題「落地」,連教材也是親筆畫親筆寫。今天拍檔人在外地,墨寶可還躺在我的書架上,筆觸仍散發着餘溫。
全職老師一樣摸着石頭過河。當年跟不少中學合作發展教學框架,內容愈「入屋」愈講創意:遊戲、話劇、考察、辯論等等,帶着一團火,扭盡六壬。曾有天水圍的老師千里迢迢來港島跟小女子開會,我也無數次遠赴學校趕工,只為抓緊時間實踐不一樣的教學體驗。
倒是後來學科上了軌道,學生應試漸見純熟,DSE合格率近9成,通識變回按表操課的例行公事。爭議最大的「通識令年輕人搞搞震」之說,在行內人看來,實情九成九學生都只當通識是交功課,少數本來就有獨立思考的,修不修通識,都夠批判。
刻下回想,修習通識就像每個人總有些兒時興趣,例如合唱團甚麼的,曾經全程投入,多年後雖已放下,箇中無形的成長早已入了心,有形的技巧則爛船都有三分釘,必要時仍「唱得兩嘴」。
是以通識不是一個學科,而是一種內化了的精神。這個「宮本武藏式由劍是一切到一切也是劍」的領悟,是十四年來通識教學送我的。沒有遺憾,只有感恩。
2023年5月3日星期三
Stuck
好Stuck。大部分coaching clients對自己的形容。
Stuck,中文點譯?卡關?太文雅。困擾?搔不到癢處。大概就是,進退兩難極不舒服卻又動彈不得的樣子吧。
想起的是那老生常談的Four Stages of Competences。
第一階段:Unconscious Incompetence(廣東話譯:唔知自己唔得)。第二階段:Conscious Incompetence(知道自己唔得)。第三階段:Conscious Competence(知道自己得)。第四階段:Unconscious Competence(唔知自己得)。
第一階段,無知最快樂,沒太多煩惱,最多煩死身邊人。
第三階段,最爽,自知甚麼做得好,哪裡做得好,為何做得好,自信爆燈。
第二階段夾在中間,就是stuck。學而後知不足,想進步,但眼前滿是路障,名叫:辛苦、恐懼、孤單、不安、軟弱、迷惘、挫敗⋯⋯
退一萬步,變回無知吧。回頭太難,人一旦覺醒,豈能繼續躺平?
曾有成功越過第二階段的client形容,stuck,就像游水出公海,在水中央,浮下浮下,心想,早知唔落水。返轉頭?太遲了!咬咬牙,死就死,衝埋佢,抬頭一望,已達第三階段的彼岸。
Get stuck不可悲,反而是突破的前奏、升呢的祝福。
比較可悲的倒是第四階段。明明好得而不自知,技術爐火純青像呼吸一般,誰會因懂得呼吸而自滿?於是總被「自知」很強又擅長自吹自擂的第三階段眾人搶晒風頭。
處於第四階段的,往往都是生前寂寂無聞,死後萬人景仰的一代大師或藝術家,不過大師有大師的氣魄,才不屑跟世俗人爭一日之長短。
2023年4月29日星期六
我無朋友
「我無朋友。」她常掛在嘴邊。
真的嗎?舊同學舊同事或舊相識,間中都與她聚聚。
「那不是朋友。」
噢。那朋友是⋯⋯?
她描述了一下,大概就是會一起上廁所那種孖公仔少女,又或孖鋪講心事的閨蜜。
「你想要這種朋友?」她看來完全不像想做孖公仔的人。
「有咩事,都有個人嘛。」
哦。所以重點——不是「有朋友」,而是「有個人」。與其說「想有朋友」,不如說「唔想無人」。
而無人,又總是在「有咩事」的時候最令人困擾。因為屆時已不只牽涉心理需要,更見諸實際困難。
「無朋友,就去認識、去建立、去經營啊!」我說。
「無端端,怎經營?」
「隨你怎經營啊!吃飯、看戲、耍廢,甚麼都好吧。」
「無端端搵人,好怪。」
「咁你通常幾時搵人?」
「有嘢想人幫手,或我去幫人。」
明晒!所以嘛其實我根本就不想要一起上廁所或孖鋪的孖公仔(只是我以為自己想要,又見到其他人好像都有,自己無就不開心),我只需要「有事有人幫」的安全感。
互助者,跟閨蜜,大不同。若只要前者,放心吧。除非閣下生人勿近犯眾憎,願意救急扶危的人還是蠻多的,見死不救的人其實很少。
若是後者,就無關互助與否。交朋友,不是買保險(心理保險)。朋友是無事常相見的相好;是無聊不覺悶的同在;是勝卻人間無數的交流。
搞清楚自己要甚麼,自也發現我要的,早已擁有,有乜好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