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如果要在正確與仁慈之間作選擇,我們應該選選仁慈。因為每個人都在打一場別人不了解的仗。」沒想過,電影《奇蹟男孩》要說的原來是這個。
光看戲名,以為是講那些天生不幸的人,如何堅強成長的老套故事。幸好,不是。故事裡最幸福的,反而是小男孩。倒是他身邊每個正常人,心裡都有些缺口。
不幸的人有其幸福,正常人又自有難處。「世界不是圍着你來轉的。」全劇最討好的姊姊,用最大的愛給弟弟道破現實。人皆有掙扎,管你是普通抑或特殊。
作者描寫成長的掙扎,細膩而自然。引起共鳴,不難。然而共鳴以外,觀眾更深深感受到被撫慰的舒暢。這種感覺,從何而來?
答案大概是,同理心。故事裡沒有把這點說得很白,但作者安排了每個角色都是懂得體諒別人的好人。
老師捨棄華爾街毅然追夢教書;校長不向董事會賣帳堅持為小孩主持公道;媽媽為了照顧男孩放棄夢想;爸爸最體貼別人的情緒,總能化緊張為幽默;就連霸凌的同學最終也知錯道歉。
世界哪有這麼完美?無壞人的故事,太假?但後續的報導中,又的確看見不少「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」的患者,有幸在美好家庭中成長,最後接受了自己,也學懂去愛人。
是以真正的奇蹟,不在於幸運,而在於善念。若每個人心存善念,那個「too good to be true」的世界,可還是存在的,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