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首公開對話,參與者彈起身,異口同聲第一句:「我其實係和理非」。
這「其實」,可堪玩味。事關,我們心知,和理非,肯定存在,為數不少,卻又難以確切形容或認出來。
為甚麼?因為和理非,從前有個名,叫「沈默的大多數」。他們絕不介意埋頭苦幹,卻最介意拋頭露面。
昔日,要一個和理非站在鏡頭前說話,多難!就算只是小貓三隻的閉門講座,咪高峰遞到鼻尖前,耍手擰頭一律推開的,就是和理非。
如今,侃侃而談三分鐘,時間有限,意義無限。對,看清楚,是我。和理非,其實是我。 忍無可忍的,其實是我。責無旁貸的,其實是我。因為,其實,香港人,是我。
這種因為身處苦難而被鞏固的身份認同,催生極大的感染力。其貌不揚的和理非,忽然爆seed,談吐散發出光芒,有理、有節、有準備、有風度。
還有幽默感。連登仔勸特首,裝返個app,立即知道全港年輕人在想甚麼,一蚊都唔駛,好抵睇。長期繃緊的特首聽罷都失守露出「焗蟹笑」。
苦難中成就的,還有默契。30個幸運兒,心知背負700萬人的希望,各自貢獻不同角度的故事。從前一發言就腳軟,如今不但做了,而且做得那麼優雅,那麼自信。
「反正你都係講嗰D,不如我地講多D」。中年男說。
這一句,好悲哀,但也好鼓舞。所謂公民社會,就是每個人都視社會福祉為己任,突破自己,做多D。反送中一役 ,我們終於看出了香港公民社會的雛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