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

為何年輕人不應機(下)


上回提要,新一代年輕人很矛盾,不愛獨自工作,喜歡群體合作,但又長期「不應機」。我問孩子,不應機,怎合作?

孩子們說,沒想過。但「應機真的很危險」,因為「你永遠不知道別人會怎麼看你」。

嗯。明白。怕被 judge,人人都會,尤其青春期的年輕人。那如果話題不關乎私隱,也不牽涉表態,純粹技術性溝通,無judgement可言,該可回應了吧?

孩子說,絕不。不是回應甚麼的問題,而是膽敢回應,已足夠令別人judge你。你憑甚麼去應?還要第一個應?你以為別人都該聽你的?你以為自己是誰?(內心「小劇場」下刪一萬字⋯⋯)

既然如此,幹嗎參與群體活動?獨家村不就好,人不judge我,我不judge人,多爽!我問。

老師你真不懂?獨家村無依無靠,危險。群體裡互相依靠,誰也不比誰突出,最安全。但若你第一個應機,伸個頭出來,自我突出,就最危險!

聽到這裡,懂了,應不應機,跟「如何合作做好group project」無關,而是跟「安全感」有關。

我也終於明白,怎麼近年的孩子總是處於一個「存在mode」,而非「參與mode」,因為隱身群體中,安全而快樂。一旦參與,就自暴其短,危險。

這也解釋了,幹嗎他們雖然抗拒被填鴨,卻又很享受老師出馬安排一切。「被分配」感覺良好,因為人人都一樣要聽命,誰都不比誰高或低,安全。

安全感跌至谷底,先別說做不好功課,連做人都有困難。究竟這些年來,咱們大人都幹了甚麼,令孩子們變成這樣子?趁世界停頓,是時候好好想想。

2020年3月27日星期五

為何年輕人不應機(上)


疫症期間網上學習,對孩子是很好的組織能力訓練,尤其是牽涉集體問責的group project。

平日在學校,朝夕相見, 所謂孩子主導,其實是老師把責任攬上身,耳提面命長氣過阿婆,催迫出成果。如今老師不在身邊,孩子只能靠自己,會搞出甚麼來?

不同年代的孩子,文化大不同。我們那一代,不見得很喜歡team work,但會「睇住條死線做人」,一二三開波討論、 分工,好好醜醜總之死點東西出來交貨。  

五年前的孩子,會開個群組,不停討論,但永無結論,遊花園到天荒地老。死線?甚麼來的?錯過又如何,勝在享受過程,議而不決都是情趣。

五年後的今天,180度相反,群組,照開,然後,無討論,也無結論,因為大家都不應機。就算有人率先打開話匣子,也無人覆。豈止錯過死線,簡直起動不了。

不應機的現象,其實不新鮮。但在不能見面的疫症蔓延時,份外濕滯,牽連大部分事情卡住卡住,毫無進展。

但也多得疫情,我終於奢侈得起,跟孩子們慢慢講、慢慢傾,一起打開心靡,解構一下——「你我他不應機的心路歷程」。

必須強調的是,孩子們絕非不想做功課,有些功課甚至頗有水準。他們也不是不喜歡團隊合作,反而有點討厭獨自工作。

所以,他們抗拒的,真的真的就只是——「應機」。不發訊息,也不應機,怎合作?作為大人,我想不通。但孩子們說,「不應機」是本能反應,因為「應機很危險」。然後,我們終於說到戲肉⋯⋯(續談)

2020年3月24日星期二

不最好也不最壞的時候


疫情嚴峻,各國輪流封關,完美演繹何謂獨善其身。但另一方面,因為疫情無分國界,大家又不得不互相幫助。

這狀況,有點弔詭。事關過去三十年,全球化的現象無遠弗屆,世界各國中門大開,無乜事都常常交流,扮晒好友,實則揭開底牌,只求互相圖利。

如今180轉變,無乜事,盡量不交流,自己顧自己,搞得掂已要還神。但一交流,就無可避免要互相幫助,但求別攬炒。

瞬間看地球,口罩也遊埠。兩個月前,海外的親友為了打救你,千辛萬苦越洋給你撲口罩。你收到,捨不得用,今天,又跨越半個地球給他們寄回去。隔了幾個海,物資就是如此周轉行大運。

這不是最好的時候,也不是最壞的時候。最好的時候,太平盛世,人人爭做勝利者,互相幫助?睬你都傻。最壞的時候,病的病,死的死,醫護殉職,糧食短缺,人人自危,原始獸性大發,爭執打架,又偷又搶,互相廝殺,你死我亡。

唯獨現在那個不好也不壞的狀態,雖則疫情崩盤,各國政府無能,但尋常百姓仍暫有餘裕,仍願意用文明的方法,互相connect,心中相信,過得了這一關,就像登上挪亞方舟,從此海闊天空。

我信人性本善。但這種善,有前設,只會在某個不最好也不最壞的狀態,才會綻放。一但事情壞得直接威脅你我生死,人性就會忽然由極善急轉直下,變成極惡。

珍惜這個善念尚存的階段。少不忍則大亂,戴口罩,少出街,高度防疫,別讓那最壞的一天到來。因為屆時,全世界都已沒有回頭路。

2020年3月21日星期六

說真話的勇氣


龍振邦與袁國勇兩位教授,在報章撰文,正視疫症來源自武漢,批評中國人吃野味的劣根性。其實文章所說的,都是公開的秘密,沒甚麼石破天驚。你知,我知。

然而,當「人話」已經愈來愈少人夠膽講,如今還要由具份量的人去講、主動撰文講、在公共討論空間講, 當然份外挑動玻璃心領導人的神經。於是,受壓了, 撰文者只得道歉、認錯、撤回言論。

但是,面對現實吧。一個人平日說了出口的話,都收不回,何況是已刊登的文章。在今時今日的世界,愈撤回,愈廣傳,要傳達的訊息,要表的態,最終還是會傳到大眾的耳裡,走進大眾的心中 。

任何撤回,只是雙方一個下台階。「手民之誤」,誰會信?錯別字還可能是手民之誤,但觀點?不可能。更何況那篇鴻文字字珠璣,冼練到位,想必是千錘百練斟酌良久寫出來的。(題外話,兩位教授的文采,真的好!)

真相,沒有那麼複雜。不過就是,忠於事實的人,動了真氣,激發了說真話的勇氣。連日以來,其實也不無跡象 。所有專家,不也由最初願意配合政府。「toe the government line」,後來言論愈來愈獨立,也愈來愈擲地有聲麼?

當然,兩位也不是真的不懂政治。身處風眼,多多少少該意識到,這樣說有後果。但那怕先寫,再撤回,也是計算在內的風險(calculated risk)。有些事,看不過眼,要講的,還是要講。

我信兩位不會是下一個李文亮。香港人需要你們。集氣祝福,吉人天相。

2020年3月18日星期三

笑到最後的警惕


記得看過一則笑話。

國際學校裡,老師問:「關於全球糧食分配不公平所做成的短缺問題,你認為有甚麼即時的解決方法?」

非洲同學答:「乜嘢係糧食呀?」

中國同學答:「乜嘢係公平呀?」

美國同學答:「乜嘢係短缺呀?」

法國同學答:「乜嘢係即時呀?」

國情不同,文化各異,回應同一狀況,各有盲點。疫情是試煉,全世界完美示範,優點如何變盲點。

美國人向來自信爆棚,慣性樂觀,崇尚個人主義。這本非壞事,但走至極端,以不戴口罩實踐權利與自由,就進入了緊急狀態。

英國人最信奉制度,寧願疆化也不要人性化。對制度外的突發事件,卻束手無策。近日約翰遜的「群體免疫」論,正是疆化的極致。

日本人守規矩且服從權威,鑽石公主號的檢疫過程千蒼百孔,但政府永遠是對的。加上本性團結和諧,常排擠「異見」,洞察先機的檢疫專家被趕下船,後續已是歷史。

香港人呢?死穴更多,怕煩、怕悶、愛出街、愛聚餐、愛吹水。疫情發展至今,尚未崩盤,豈可自滿。猶幸我們也怕死,見過SARS都怕黑。也因反送中一疫,香港無晒大陸客。更因為過去一年令我們頓悟,齊上齊落,才有一線生機。在此之前,咱們不都有點自私,有點計較,有點走精面?別說你不是。

若要承何柏良醫生所言,笑到最後,唯有記住,今天的香港,是03年299條人命,和去年枉死的手足給我們換回來的。保持對疫情的警惕,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回報。

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

大崩盤與自組織


陶兆輝、劉遠章的《合整思維學》,提及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又一個matrix。

這些matrix經年累月形成深層結構,環環相扣,極難撼動,千秋萬世運轉,你死佢都未死。

但是,也正因為matrix糾纏不清,所有因素都不能分拆,一旦走到某個不能承受的「臨界點」, 就會忽然崩盤,爆發大危機,齊齊攬炒 。89年全球共產集團解體,08年雷曼爆煲等等都是例子。

是以,世事皆有條公式:很長的常規->急而兇的大崩盤->另一個長過命的常規。這當中最有趣的,就是大崩盤與下一個常規之間,會變生甚麼事?

大崩盤後,回復未有matrix的狀態,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大,很多「自組織」(self-organization)應運而生。自組織有機地互動、執生、各施各法,為了自救,千方百計作新嘗試,埋下超越「量變」的「質變」種子。

「量變」,是在固有常規中調整行為與期望。「質變」,是直接衝擊行為背後的價值、信念和守則,亦即所謂Paradigm Shift。

而我終於明白,這一年的香港發生了甚麼事。為甚麼所有過往的政治、經濟、教育成功方程式,統統踫壁?因為已經到了臨界點。

臨界點上,人人be water,不正是自組織的執生!由反送中的黃色經濟圈,到防疫的社區互助等等,不正是自組織的新嘗試!新一代不再盲目向錢看,卻會反思公義、平等、環保,甚至生命的意義與價值,不正是不折不扣的質變!

這段難熬的日子,用一個廣角鏡來看,原來自有其歷史意義。想到這一點,想哭。或許這一切,都比我們所想像的,更加值得。

2020年3月12日星期四

A和B以外的Big Picture


疫症無工開,閒在家讀書。陶兆輝、劉遠章的《合整思維學》,初版於2011,十年後讀來,與刻下的世界,仍可堪參照。

「合整」,相對於「線性」。線性思維是,「因為A所以B」,若出現C,就很詫異、很憤怒、很恐慌。

合整思維卻相信,眼前的A和B都只是一個大系統裡的兩粒沙,此外還有未看見的 C至Z甚至更多因素在運作,形成複雜的matrix。

而世上又不只一個matrix,matrix與matrix之間經年累月糾纏出錯綜複雜的深層結構,主宰着看似毫無關連的最終結果。所以若要徹底理解事情的本質,必須綜觀全局,走進核心,把C至Z統統看出來。

我想,合整思維,更簡單的講法,就是「big picture」。例如刻下疫症把世界都搞瘋了,起初世界的看法是,武漢播毒,中國出事,因為A所以B,完。

但想深一層,整個big picture 裡,還有很多C至Z的環境、時間、歷史等因素: 過去廿年全球化下世界人口的頻繁往來、世衛與中國不尋常的友好關係、國內封鎖資訊的習性、歐美輕視防疫的文化、各國秘密研製生化武器的趨勢⋯⋯

這些因素之間,先後輕重主次難分,因為matrix太複雜。但肯定的是,只要看漏其中一個,結果都會出乎全世界意料,釀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悲劇。

合整思維未必可以催吉避凶,但至少不會caught by surprise。管理一間公司、一個國家,甚至全世界皆如是。

今天是3.12 。九個月前,如果某人有合整思維,看見big picture當中的重重地雷,儘管要討主子歡心,還會選擇那時那刻那方法去推《逃犯條例》嗎?

2020年3月9日星期一

沒有先例的遊戲


上回提及,任職跨國企業的朋友,近年發現,在她管理的多個國家及地區當中,最不願作新嘗試的,竟是香港人!

同一時間,她亦觀察到,香港人雖然不肯變,但好肯做,永遠最忙、最勤力,工時最長,跑贏全世界。

兩個現象合起來,即係點?即是咱們捱餐死,徒然做着過期的事。「為甚麼寧願重覆無用的舊方法,也不願意探索事半功倍的新方法?」朋友勞氣,我笑,共鳴的苦笑。

近年很多coaching clients來探討事業發展,由小薯到大老闆,不論行業,都有個共通點——寧願做死自己,都不肯變。

大家心底深處,都有個奇怪邏輯:「無人做過,一定唔work!Work就老早有人做咗啦!」繼而堅持,除非見到成功例子,否則不應嘗試。

究竟這個「死都要找到先例」的習性,哪兒來的?Clients回溯自己的人生歷程,不約而同發現,幾十年來,自己一直都被洗腦、被教育,自己的角色與責任,就是努力複製,而不是勇敢創造。

求學時期,教育的模式,就是有理無理,先給你一條「例題」,誰能將之無限應用,迅速純熟,就是學霸。

踏足社會,所謂知識型經濟,就是事事跟指引、跟程序、跟制度。守好崗位,十年如一日,確保零風險,無變數,你就夠專業,愈賺錢的行業愈如是。

我們的社會,從不加許由零開始的探索與建立,卻不斷獎賞優質而高效的「copy and paste」。當世界未變,人人賺大錢。但世界一變,失諸交臂,等死。

其實,如果你信,work的話,一定有人做咗,那個人,為甚麼不可以是你?

2020年3月6日星期五

不變、求變與蛻變


最近老想起一件事。

2003年,同樣是政治與公共衛生的多事之秋。當時我還是AO仔,做政制,支援保安局搞23條。另一位同年入職的AO朋友,負責衛生,遇上SARS,一樣喊咁口。

事關政府向來做事,第一件事,就是「摷file」。以往怎做,行之有效,不越雷池半步。但SARS史無前例,哪有file讓你跟?

無先例可援,唯有靠常識和判斷。最記得她告訴我,通了幾晚頂,草擬好機場量體溫的行政指令,寫完想嘔,但同時有點滿足感,因為覺得自己至少「做到d嘢」。

後來我離開政府做大長散,方發現這種「跟先例、不要變」的習性,絕非官僚的專利。很多機構,真金白銀付鈔,跪求新思維,但當你真的突破框框,對方即面有難色:「你這提議,好是好,但fit in不了我們現有的system⋯⋯」究竟能夠 fit in固有system 的還算不算「新」思維?我常常都想這樣反問。

在某跨國大企業任職的朋友,近年調職海外,管理包括香港在內的多個國家及地區。她有個驚人發現,講都唔信,每次開大會討論新方向,最不願意改變的,竟是香港人!

香港的同事通常會說,「不嬲唔係咁架喎」,當朋友鼓勵先試試,對方繼續堅持:「全世界都唔會咁試㗎喎」。那一刻,管理全世界的她,好想說,其實全世界當中,就只有咱們香港,唔會、唔想、唔肯咁樣試!

究竟過去十年八載的香港,發生了甚麼事?今天政治、經濟、公共衛生同時冧檔,實乃日積月累集體不求變的結果。如今馬死落地行,會是蛻變的開始嗎?

2020年3月3日星期二

老師的結構性 Reset


過去一個月,教育同工的生活,出現了「結構性」改變。

多少人,成世人沒想過網上教學,搖身一變,原來自己搞得掂!起初心生抗拒、手忙腳亂,後來慢慢習慣,仲上左癮覺得幾好玩,這個奇妙的過程,成了教師之間的熱話。

而我覺得,這當中最大的喜悅,非關上網不上網。而是,唉,問心,作為老師,咱們已多久沒有衝破comfort zone?原來我還可以突破自己!這份充權的滿足感,才是關鍵。

近年為不少教育同工做過1對1 的teachers coaching。不難發現,無論談甚麼主題,公因數都是——「無力感」。

有多少次,你趕工至身心俱疲,食藥多過食飯?有多少次,你為了照顧學生而忽略了自己家裡的孩子?有多少次,你為那落伍的教育制度,扼腕嘆息?有多少次,你本想抱打不平,或勇敢說不,最後把話吞回肚子裡?

日益消沉的體能與鬥志,把當初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教學初心,磨滅殆盡⋯⋯照下鏡,望下自己嗰攰樣,想像那四面楚歌:緊迫的教學日程、瑣碎的行政工作、交成績的壓力、每事問的家長、要求多多的老闆⋯⋯

以前,咱們會忍,因為,自覺無野可做,做都嘥氣。就像我們也曾認定網上教學好難學無得學最好唔駛學。然而,事實證明,世上沒有改不了的事,只在乎改甚麼、如何改、由自己開始改。

沒有契機,難以改變。沒有空間,難以思考。疫症正是契機,停課創造空間。幾多過往take for granted的事情,想清楚,咬咬牙,信自己,勇敢作出「結構性Reset」。原來,我們都可以。與教育同工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