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2月31日星期二

9¾月台


2020年,祝大家新一年,有個新開始。

最近老想起哈利波特的「9¾月台」。還記得哈利波特要前往魔法學校,就要找到「9¾月台」去搭車嗎?

「9¾月台」,很難找,因為藏身磚牆中,肉眼看不見。唯有相信它真的存在,並大力衝破磚牆,才可搭上霍格華茲特快列車,向目標進發。

很多人覺得,這一幕想講:勇氣——衝牆的勇氣。我反而覺得,它要講的,是想像力和信念。

事關,管你勇氣多大,若沿用舊方法,如問路或看地圖, 直至天荒地老,都不會找到月台。唯有相信,整件事的瓶頸,是舊思維。破斧沈舟,換個玩法,才有一線生機。

有些事情,早不是新聞了,打從好幾年前起,我城眾人都心知肚明:教育制度過期,營商手法過期,管理文化過期,政治手段過期……各方面都在走下坡,無一倖免。

而我們的回應,就是繼續在過期的遊戲裡,搏老命垂死掙扎。如是者,跟哈利波特不停問路就期望找到「9¾月台」,有啥分別?

用舊方法找新出路,光是邏輯上已說不通。唯有衷心相信世界變了,狠心接受凡事必須重頭來過,才有可能登上「9¾月台」。

世界變,很可怕。但不接受世界變,後果更可怕。或者換個角度想,「9¾月台」的確象徵勇氣,但不是一鋪蠻力衝牆的勇氣,而是踏出思想安全區的勇氣。

心靈勇敢比身體勇敢重要。心靈勇氣,是在倒退的大勢中,一往無前的最利害武器。與所有正在思考出路的香港人共勉。

2019年12月28日星期六

我的70呎田


終於,再為我的有機田下新種。

夏、秋兩季的耕期,踫上我城烽烽火火。落田路途遙遠,交通又動輒停駛,不想勉強下種。雖則根據經驗,農作物生命力很強,就算幾個月無人打理,都不會死,頂多不夠肥美。但我婆媽,總覺得這就等於生了一個仔,由他自生自滅,真心做不出。

種沒下,但仍有落田。打游擊般,哪天烽火稍靜,能去就去。去到也無事可幹,唯有除草。

而除草這回事,就像薛西佛斯推石頭,石頭才剛到頂又無情滾下。今次除得光禿禿,下次又排山倒海長回來。奇怪的是,在那重覆而看似徒勞的過程中,我第一次明白,何謂釣勝於魚。

耕作勝於收割,除草勝於耕作。烈日當空下,流一身臭汗,一個弱質女子,除出了幾大桶草,那自虐的快感,抵銷了內心積壓的無力感。

如果過去半年,佛都有火,把仇恨大大力鋤向大地,竟是個出口。鋤頭每下落地,撼動着埋在深處死死實實的泥巴。激烈翻土後,那很亂但很鬆的狀態,既陌生也療癒。

半年下來,日子就是這樣過。這天冷靜下來一看,咦,怎麼我的田,大了這麼多?

噢,懂了!以往急於收成的我,總是把田開了一半,就急忙下種,根本沒有用盡土地。倒是無事可作的艱苦時期,不但除草功夫進步了,也不自覺把整整70呎的土地都徹底開墾出來了。

或許,逆境的出現,是為了要我們重新把基礎打好,把潛力用盡。今天下種那刻,我默默期待明年心靈與現實的豐收。

2019年12月25日星期三

感恩三部曲


聖誕是感恩的季節。數年前的這個時候,在拙欄寫過「感恩日記」的事。

當年聽罷「明就仁波切」的演講,深受啟發,每天寫下三件感恩事。養成習慣後,即使某天諸事不順,只要靜下心來,總想到托賴的小事。記「事」數年,受益不少。

今年上了「非暴力溝通大師」Jori&Jim Manske的課,學懂感恩的進階版:記「事」,其實是為了記「人」。

方法是:先記下「感恩某人某事」,然後再加一句「我做了甚麼促成它的發生」。例如:「感恩學生送我心意卡」,然後再寫「我用心教導孩子們。」

不寫猶自可,一寫就明白,你對我好、我對你好就是良性循環的共業。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,人與人,交換愛,才可互相充權(empower)。

如是者,寫了幾個月,近日忽然發現,原來還有第三階段:話說某天,寫下「感恩某朋友刻下生活安好」,然後再不自覺寫下「我陪她渡過了之前的低潮期。」

整件事,沒有交換,只有單向付出。奇妙的是,感恩心培養日久,人竟變得寬大,沒有交換或回報,光是付出,就已很開心。

那麼,這顆寬大的心,從何而來?我猜想是,某年某月某日,很多記得與不記得的人,也曾送我不求回報的付出。

這些人,或許已在我的生命中退場,但留下的愛沒有溜走,在我心內寄居一段時日後,再透過我傳輸進下一個人的心裡。

如果我們都能夠如此理解時間、情感與業力的關係,或許紛擾世事都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。各位聖誕快樂!

2019年12月22日星期日

聖誕節的愛


數年前送給自己的聖誕及新年禮物,是Netflix。

起初沈迷煲劇,後來專挑老舊電影,近日愛上那些實驗式節目,例如《魔術關你事》。

小女子對魔術向來興趣不大,甚麼刀鋸美人或變走一隻大象,真是關我鬼事。但是,魔術師Justin William的把戲,很有「人味」,英名原名其實更貼切:《Magic for Humans》。

閉起雙眼你最掛念誰?Justin隨街找個路人,叫他/她心裡想像最掛念的前度情人,但不要說出來。然後Justin即場泡杯咖啡,拉花泡泡上竟浮現那個沒說出口的名字!路人雙眼泛淚接住。魔術,可以滿足思念。

做學生,最討厭甚麼?穿校服!任你設計,你想穿甚麼?一班小學生,we嘩鬼叫,天馬行空,集體創作,最後亮出製成品。Justin隨即脫下自己的外衣,嘩嘩不得了,裡面穿的,正是孩子們的構思!魔術,可以滿足自由與創意。

新一輯,講聖誕節。Justin給小朋友們變禮物。先問孩子,你要甚麼?孩子說,玩具/模型/影碟/糖果……叮一聲,禮物乍現眼前。

然後Justin問,你猜媽媽想要甚麼?孩子說,化妝品/手袋/咖啡機/皮鞋……再叮一聲,孩子手中的禮物,變了媽媽想要的禮物。

Justin再問孩子,你要把這個送給媽媽,抑或變回原先的禮物留給自己?大部分小朋友,掙扎了一下,最後選擇了——把禮物送給媽媽。

如果這是一個社會實驗,我覺得實驗證明:人之初,性本善。真愛就是,把對方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上。聖誕將至,讓我們齊心承傳愛。

2019年12月19日星期四

那罐過期的教育罐頭


曾俊華接受訪問,談及教育制度,反問點解仲要教細路5位數除3位數?仲要搵square root?仲要知道明朝邊個皇帝做咗啲乜⋯⋯

其實這些問題,整個教育界已經問了好多年。人人都知道今天的教育出了問題,但更大的問題是,無人想過去處理這些問題。

為甚麼?因為,今天的教育,是一罐過期罐頭,雖然無晒營養價值,但是,吃得下,可充飢,食你唔死。

然而,吃過過期罐頭的人都知道,過期後的三五七年,都未必出事,一旦出事,就已經食物中毒。

用十九世紀的課程,去教育新生代迎接廿一世紀。整個制度,內容過期,只着重廉價硬知識;方法過期,仍是抄寫背誦操練;視野過期,依舊迷信優勝劣敗的功利主義。

當芬蘭舉國推動「失敗教育」;愛爾蘭有小學要求孩子以「行善」代替做功課;全球所有頂尖學府都在鼓勵批判思考和創意⋯⋯香港呢?我們仍在大量複製食而無味棄之可惜的人肉罐頭。

政策一直不改,可能是有心愚民,更可能是管治無能。蟻民無可奈何,唯一能做的,就是認清現實,過期的遊戲,就算免不了要玩,反正不要那麼上心,把時間和資源,留來為孩子建立更合適的成長環境與思考空間就好了。

經歷失敗比考第一重要,栽培創意比操練重要,鼓勵行善比交功課重要⋯⋯他日孩子肯定不是狀元(你有哪麼想他當過期的狀元嗎?),但他會是未來世界裡,生命力最強,也最有辦法活下來的人。

2019年12月16日星期一

Anna的成長


時局暫緩,暗湧未消。喘口氣,看齣戲,仍難免對號入座。幾年前,看Frozen,擺明童話一齣。如今,或許是我穿鑿附會,看Frozen2,看出了一點哲學味。

Olaf問,世事有沒有永恆? 上次好不容易打退外敵,賺回風平浪靜的小確幸,原來是借來的幸福。忽然,一夜之間,危機又至。那個仇恨的鴻溝,原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,一切都回不去了,只能期望大步攬過,走進新常態。

新常態如何建立?靠魔法。Elsa的魔法,表面是個gift,但每個gift的真正使命,是為自己族群的共業贖罪。我們今天在做的,其實都是為上幾代人的遺害找數。而那些遺害,往往是假借「互助互利」之名,一直穩如泰山難以撼動的。

可幸,水有記憶。水土風火都是自然定律的要素,永不消逝。Elsa能跟水的能量連結,即只要我們好好管理記憶,拒絕遺忘,總有一天,真相會水落石出。「記憶」,就是魔法。

上一集,我們都愛Elsa,覺得她夠特別、夠型。這一集,反而因為Anna的成長,深深感動。由當天那個活於溺愛之中、誤信一見鍾情、遇人不淑、太天真太傻的小姑娘,過渡至勇敢、堅定、踏實,卻仍不失樂觀與盼望的女生。

Anna看世界的心眼,寬廣了,成熟了。不再假設一切都會好起來,接受前行每一步都是「into the unknown」,就算看不見出路,都要齊心「do the next right thing」。在Anna身上,我仿佛看見了,此時此刻,我城每一個努力活下去的你我他。

2019年12月13日星期五

第四種人


近半年,很多人討論,要不要移民。高談闊論當中,大致有幾種人。

第一種,處於收成期,話之你,拍拍屁股撤資走人。對我城,無感情,用完即棄。

第二種,為了子女,移民,幾唔想諗,都要諗。自己爛命一條,屈就一下,做二等公民,又如何?子女能在自由的國度成長,於願足矣。

第三種,很想走,但無財力無資格無關係,死死地氣認命留低。

其實,還有第四種,最有趣的一種。這些人學歷不低,條件不俗,收入不少,無兒無女。移民,從前想過很多次。因為,頂唔順中環價值。因為,社會務實得過了籠,生活質感欠奉。因為,香港生活步調太快,全城趕住去死,令人窒息。

這些人,自覺是社會裡的小眾,跟香港主流價值格格不入。唯願離鄉別井,追求理想生活,落地生根。有一些,甚至已開始搞手續了。

豈料,峰迴路轉。近日香港立立亂,這些人反而異口同聲,經此一役,從此不想移民,不用移民,也不會移民。

事關,近廿年來,第一次感覺到,自己的價值可以跟大環境無縫涵接。大眾不再只談錢,也會思考公義。不再凡事求方便,而會花額外氣力做該做的事。不再只看結果,也在乎過程。不再抱怨世界欠了自己,反而主動在危難中出一分力。

何處是吾家?能夠安然「做自己」的,就是家。新一波移民潮,也是一次洗牌。洗走功利主義,換上另一種力量。如何好好發揮新力量去收復失地?值得思考。

2019年12月10日星期二

《佛系廢青都有火》(下)


在寫新書《佛系廢青都有火》之際,老想起小時候讀過的一個故事:

「在一場火災裡,瞎子和跛子被困災場。瞎子看不見出路,跛子則看得見但走不動。二人情急智生,千鈞一發之際,瞎子背起了跛子,跛子給瞎子提示方向,瞎子全力奔跑,兩個人通力合作之下,逃離了險境。」

我一直覺得,這些年我們講到爛的「世代矛盾」,其實是因為,世界變得太快,快得不論大人抑或年輕人,都無所適從。

大人的應付方法,是愛之深,責之切,強迫孩子複製獅子山下的成功方程式。孩子們的應對,就是抗拒被複製,因為他們心知肚明,大人那一套早就out了。

我們都沒有好方法,卻又繼續攻擊對方的方法,直至世代撕裂,兩敗俱傷。何苦?如果瞎子和破子都只着眼對方的不足,終必在火災裡一鑊熟。

都說,現在是VUCA社會(Volatile,Uncertain,Complex和Ambiguous)。今天的孩子,廿年後就是社會的主人。但廿年後,世界還是現在這個樣子嗎?

在前路迷惘的未來世界裡,究竟大人與孩子,誰是瞎子誰是跛子,其實不重要。又或者,我們每一個人,都有時是瞎子,有時是跛子。所以唯有互相接納和合作,才有一線生機。

以前,大人是大人,孩子是孩子。今天,我們發現,孩子雖小,心志卻可無限大。大人雖大,心內卻住了個偶然軟弱的內在小孩。我們不再是長幼的關係,而是互相執生、互相補位的手足。但願小書能令瞎子和破子重新connect,勇敢上路。

2019年12月7日星期六

《佛系廢青都有火》(中)


上回提及,小女子新作《佛系廢青都有火》,前後蘊釀三年。終於有衝動下筆,卻是今年夏天的事。

因為,我終於想通,年輕人的內心世界,究竟發生了甚麼事。

佛系的特色是甚麼?不在乎、不主動、不進取、不慍不火,凡事隨緣隨心隨意,總之一個廢青look。

然而,今個夏天,年輕人卻表現出另一個極端。一團烈火,燒到上心口,積極、肉緊、搏命、不到黃河心不死。

從前甚麼都提不起勁,如今展現震驚世界的行動力。從前認定世界與我何干,如今把我城命運攬上身。從前宅在家中打機,如今走上街頭吃子彈⋯⋯

廢青變沸青,有人說,是時局令孩子們變了。變得熱血,變得關心社會,變得成熟,當然也可能變得衝動,變得魯莽,變得激進⋯⋯反正就是變得­­——不再佛系。

我卻終於明白,孩子們原來一。直。都。沒。有。變!從前如是,現在如是,素來如是。廢青或沸青,根本就是同一個人,南轅北徹的表現,竟是源自同一套特定的世界觀。

這套世界觀,跟我等老餅認知的世界秩序,截然不同,卻主宰着孩子們如何理解、看待及回應世界。作為大人,若我們沒有把這世界觀背後的邏輯看通,再多的兩代溝通,都只像Windows遇上Mac,點夾都夾唔埋,徒然深化世代矛盾。

我希望把孩子們的世界觀,好好寫出來。因為我真心相信,理解,是和解的前設。在我們判處佛系廢青無期徒刑之前,至少,孩子們值得一個被看見、被聆聽和為自己陳情的機會⋯⋯(續談)

2019年12月4日星期三

《佛系廢青都有火》(上)



終於,新書《佛系廢青都有火》出版了。

說終於,是因為這部書在我心中發酵,少說已三年。 當年正值社會上「佛系」兩字冒起,我在不同場合裡,都遇過很多「佛系」年輕人。

他們整體自發性弱、機動性低、凡事不努力也不強求。「緣份到了,要發生的總會發生」是他們的佛系座右銘。

家長、僱主、社會賢達對他們有很多不滿,認定他們不思進取、不事生產、唔嗲唔吊,激死人。當時我心裡就萌起一個想法:把這些佛系現象,一一描繪出來,可不可以?

當然可以。說不定還大快人心,賣個洛陽紙貴。

但是,我不想。真的不想。我明白我輩對年輕人的指責。事實上我天天對着年輕人,要看不順眼的事情,比大家都更多。

然而,與其對年輕人手指指,我寧願去思考,where are they coming from?

自甘成佛,不合乎年輕人本性,是不是?我們信一個老油條佛系,也不信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佛系,對不對?

現象反常若此,幹嗎我們二話不說,就加諸批判,而不去思考,年輕人的內心世界,發生了甚麼事?

我們口口聲聲說,自己多愛錫下一代,但又何曾試過,放下所有前設,代入年輕人的世界,體會他們一言難盡、有理說不清的心境?

作為大人,如果我們沒有把年輕人佛系表象下的內在邏輯,看出個所以然來,再多的「愛」,都只是令人窒息的枷鎖。

帶着上述一連串疑問,我開始觀察、思考、整合,三年後的今天,終於找到答案 ⋯⋯(續談)

2019年12月1日星期日

發夢的力量


執筆之際,特朗普剛簽了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》。

這麼爽手,跟區選的大勝,北京的誤判,不無關係。香港人要相信,曠日持久的爭取,並非得個桔。回報,或報應,都要時間。

香港人當家作主不是夢。如今掌控了地區事務的實權,下一個目標就是立法的實權。只要有35席,政府就要買你怕,做甚麼都得有商有量。 

然而,這一役建制雖大敗,但其票數增長也不少。下一仗又是比例代表制,加上功能組別小圈子,關卡重重 。

35席有多難或易?上屆功能組別加上超區,非建制有11席。來屆地區直選若保住6:4比,就是21席,合共32席。餘下3席,如何變出來?方向大概是:一、地區靠配票。二、功能靠突圍。

過往,在地區選舉,建制派有選舉機器配票。非建制則各有各投無組織,浪費了很多剩餘票,又或剛好輸少少,好唔抵。

過去半年,多次驗證,雞蛋對高牆,齊心是唯一的資產。齊心配票,區區贏少少,激死建制派,一定好過癮。做得好的話,多收割一兩席,不無可能。

功能組別方面,也可尋求突破。這一役,不少工商界都對政府不滿。區選無法以專業之名要政府找數,功能組別就是最佳平台。如有一、兩個德高望重之人出來搶灘,未必無贏面。

We have a dream。夠35席,就能變天。可望而不可即的夢,難以凝聚民心。可望也可即的,全城一呼百應。如今,只差一步之遙,正是齊心發力衝線之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