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6月26日星期三

普選已在不遠處


抗爭,要有毅力,還要有幽默感。

「Save the date」,以前收到這樣的電郵,就是有人有喜。如今,是告訴你,11月24日是區議會選舉,一樣可喜,大家齊齊「去飲」,save the date。

要投票,就先要登記做選民,7月2日截止,還剩一星期。以前勸人做選民,有一千個「萬能key」的理由:關心社會、盡公民責任、行駛義務⋯⋯

廢話少講,今趟,只有一個絕世理由——普選已在不遠處。

有沒有想過,這些年來,政府凡事可以為所欲為,是為甚麼?因為坐擁議會絕對大多數。手起刀落,說過就過,霸王硬上弓,奈我如何?

但是,如果有一天,失了這個勢,會發生甚麼事?政府就死死地氣,被迫跟立法會,逐項政策坐埋枱傾。

如果政府做甚麼都要問准議會,而議會裡的大多數都是非建制的代表,即是民意主導政策⋯⋯

那。不。就。等。於。有。了。普。選。了。嗎?

沒有普選之名,卻有普選之實,或許是11月區選和明年的立法選舉中,我們可以期望的最佳局面。

非建制要在立法會中拿過半數,難不難?以前,好難。經此一役,建制派氣數盡失,不無可能。

雨傘運動後我們贏了27席,200萬人上街後有無可能拿下36席?盡地一鋪,不試白不試。

我們想像不到民意主導的議會有多厲害。正如我們沒想過200萬人走出來有多震撼人心。

天時地利人和,只有一次。登記做選民,改寫歷史。年輕的你,今天一定明白,never say never,齊心可以創造奇蹟。

2019年6月23日星期日

大台的名字是愛


人說,林鄭的We Connect,超額完成。CY都辦不到,她三爬兩撥搞定,仲唔係好打得?

反送中,跟雨傘運動,有何不同?最大分別是,上次團結我們的,是仇恨。今次團結我們的,是愛。

雨傘運動,多多少少是由仇恨CY出發的。但當時我們不只仇恨他,也對目標一致而手法不同的人,充滿仇恨。

當年,大人批評後生勇武,後生指責大人和理非。兄弟反目,家人不和,朋友割席。有動員,無策略,反大台。

無大台,行不行?未必不行,但對於參與者的質素,要求就更高。信任、包容、 各就各位、互補不足,這種心照不宣的默契,是放棄大台的前設。而這個基礎,在今天,我們竟漸漸看到了。

大人開始同情年輕人憤怒的背後,「有佢地個point」。年輕人也不再指責大人犬儒,只以純真軟化我們的心。我們不做仇恨的俘虜,只當大愛的僕人。

這種高尚的情操,不是林鄭connect回來的(她才沒這本事)。而是回歸廿年每一場社運的經驗累積回來的。我們不要再白白內耗,唯有團結才能開花結果。

香港人在傘運後五年的沈澱與自省,最可貴的得着,是左中右老中青每個人的成熟與成長。有諸內,形諸外。這股內在能量,對比雨傘運動的氣場,確實也帶來了一丁點成果。

最近網上流傳最感動的那句話,是「兄弟爬山,各自努力」。咱們最大的資產,是齊心。當我們終於可以放下分別之心,才可堅實地為抗爭重新起步。

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

給仍在留守年輕的你妳你妳你


擁抱,謝謝。再擁抱,再謝謝。

你們的勇敢、善良,令我們這班中年人自慚形穢。

沒有你們走在前面的堅定,就沒有後面二百萬人的壯闊。

沒有你們的純真,就揭不破領導者的虛偽。

沒有你們的團結,就沒有這一頁的歷史。

這是最壞的時代,也是最好的時代。

你們懷抱着壯志,面對這個艱難的時代,成就了這一遍浩瀚的人海風景。

誠然,政府的所作所為,令人髮指。特首的回應,人神共憤。

不過,你們要對自己有信心。我們沒有白行一趟。肯定。非常肯定。

政治是語言藝術(不是偽),所以不妨解讀一下,藝術背後的潛台詞。

咱們不必同意當權者的說法(怎可能同意?),但換位思考有助明白自己身處的位置,不亢不卑抗爭下去。

一、「暫緩+無重提時間表」,在AO的術語裡,就是等於(至少今屆政府)一定不會再做了。所以,那怕我們聽得心裡不舒服,其實已無必要再糾纏撤回與暫緩的差異。(若政府反口怎辦?那麽下次300萬人行出來。這隱憂,政府一定介懷。)

二、不必堅持林鄭下台否。她不下台,we connect。她下台,下一個不見得比她好。更重要的是,阿爺不是傻的。換人有何難?我很相信,她下台是早晚的事。省些力,投放在未來的重點上。

未來的重點是甚麼?

一、為暴民除名,要警方放人,撤銷起訴。我們不是暴民。這一點,不能退,也無可退。

二、做好心理準備,長期作戰,迎接將來的選舉。血債票償。強權有拳頭,我們有權投。只要年輕人群起登記做選民,對沖建制的長者票,效果無可估量。建制雖有鐵票,人數卻早已飽和,年輕人的投票率,卻有極大的增長空間。時間,站在年輕的你這一邊。

三、裝備好自己,建立除了政治以外,更堅實而有競爭力的香港。找一個你有熱情也有能力的位置,以有今生無來世的姿態,做到比任何人都出色。關鍵時刻,你就有say去改變世界。經此一役,你們展現了不懈的鬥志,回到日常生活,你們一定做得到。社會是由人組成的,在平凡生活裡以生命影響生命,才是最持久的改革力量。

所以,不要以卵擊石,不要作無謂犧牲。

抗爭,要有張有馳。

抗爭,要謀定而後動。

抗爭,要戒急用忍。

Quit when you are ahead.

Pocket what you get.

這不是退讓,而是留力。

留有用之身。退守、沉澱。

回家喝一口媽媽煲好的湯。

再思考接續下來的每一步。

各位孩子們,辛苦了。

多謝你們做了這件事。

令裝睡的大人們,重新覺醒。

2019年6月16日星期日

別讓香港跟你的自卑陪葬


老羞成怒,玉石俱焚。一個人,要自卑到哪個點,才不惜與全世界為敵,連細蚊仔都殺無赦?

自卑的人,不用頭腦辦公,用情緒辦公。對唱着聖詩的人群開槍,不是執法,是復仇,復那個「103萬人你斗膽給我上街叫老娘在全世界前丟臉」的仇。

自卑的人,總有受害者情意結,覺得全世界都不明白自己,對不起自己。

自卑的人,格外自大。天大地大,都是你錯晒,我啱晒。我做甚麼,都是「不忍你走歪路」,都是「為你好」。

其實,都做到這一步了,大可連逃犯條例都慳返,駛咩引渡咁麻煩?一槍打爆你個頭,就地征法,乾手淨腳。

自卑的人,主子一句話,就奉若神明。君要臣殺,臣不得不殺。但是,等等,主子才沒有這麼蠢。主子要的是立法,不是開槍。搞出個大頭佛,主子都不會高興。

主子無慈卑但有智慧,自卑的臣子是慈卑與智慧皆無。DQ了這麼多反對黨,還要開槍?坐擁立法會絕對大多數,還要開槍?這不只是無恥,而是無能。

無能而有權,怎不淆底?淆底的人,甚麼都做得出,快刀斬亂麻,全香港陪葬。

走火入魔是啥樣子?以前讀武俠小說,想像不到。如今,想看不見都很難。欲練神功,必先自宮。這種人,除了激起很多的憤怒,還值得更多的可憐。

覆水難收。給她一個下台階吧,又或者,索性下台。一切重新洗牌,至少,止蝕離場,止血收場。

2019年6月14日星期五

六四與中學生


(按:上周的故事,才過了幾天,恍如隔世。為孩子們的覺醒欣喜,又巴不得他們不要覺醒得那麼快,不要那麼勇敢、那麼堅強、那麼心無二志。親愛的你你你你你,無論走到哪一步,務請保重,路可還長。)

每年,我都問學生,一起去燭光晚會嗎?

十年前,聲勢最浩大,很多人參加,有人更把父母和妹妹都帶來了。那孩子說,這是他們一家四口第一次去燭光晚會。

三年後,來的人少了。孩子們說,自己約朋友去。我欣喜。沒甚麼比年輕人自發認識歷史更棒。

又三年後,來的人更少。孩子們說,要考試,哪兒都不去。再到近三年,孩子們全部缺席。

然後,今年六四,我收到一位許久不見的學生發來訊息,劈頭一句:「明樂,我要告訴你一件事。」

「每年六四,我都要考試。每次我都跟自己說,明年吧,明年我會看看六四究竟是甚麼。然後,下一年來了,我又跟自己說,先考試,明年再看。

今天,我不等了。我一口氣看罷關於六四的種種,終於明白為甚麼媽媽年年邊看電視邊哭。

好難受。一直以來,6月4日對我只有一個意義:十日後就是我的生日,諗起都開心。現在,我完全笑不出來。

你知道最虛偽的是甚麼嗎?我常常批評別人漠視平權議題,罵他們『咁大件事都可以當無到』,但原來,六四咁大件事,我一樣當佢無到⋯⋯」

我從她那長長的英文原文訊息中,看到一團火,也看到甜蜜十六歲的殘酷覺醒,忽爾明白,年輕人的學習曲線,從來不是穩步上揚,而是看似毫無起色打橫行,一天忽然爆seed,從此不走回頭路。教育工作者可做的,是永不放棄地灌溉、等待、相信。

親,下周6月14日,生日快樂。明年一起去晚會。

2019年6月13日星期四

Control or Inspire


反送中百萬行,當中有支屬於特首母校的直幡。以中學為單位的遊行隊伍,罕見。蕃薯妹也這麼高調,就更是絕無僅有。

記得那年,母校為新校舍搞籌款晚會。我們四司儀為歷年畢業生作了個盤點。原來,母校「盛產」三種人:護士、老師、社工。默默耕耘,不居功不貪財不戀權不慕名,就是蕃薯妹「薯」的精髓。

當晚的主禮嘉賓,正是時任政務司司長兼校友的林太。她致辭時憶述了一段往事:

自細考第一的她,順理成章當上Head Girl,負責維持紀律。她看不過眼學妹們散散漫漫,走去問修女:「Sister,how do I control the girls?」

修女聽罷,微笑說:「My dear,you don’t control them,you inspire them。」林太說,這一句,如當頭棒喝,銘記於心。

權力使人腐化。時間是最好的證人。過百萬人遊行又如何?惡法如期二讀。這不是inspire,只是硬生生的control。

唯我獨尊,不是inspire,是control。近年大部分官民深層矛盾,退一萬步,先不論內容與細節,光談手段,就是連包裝都費事的赤裸裸的control。

「行公義,好憐憫,在仁愛中實踐真理」,是母校的校訓。逃犯條例內容粗疏、手法粗暴,哪有公義、憐憫、仁愛、真理?

從前提及母校,旁人多數說:「蕃薯妹,很純品啊。」這些年,對方通常先是一愣:「哦——你係林鄭師妹。」那個語焉不詳的「哦——」,聽得人捏一把冷汗。

但願文章見報之時,惡法不會已在政府的操控中三讀通過。

2019年6月10日星期一

獅子出沒注意


(按:文章見報是6月4日,稍延數天,在6.9遊行後轉貼。而我們終於知道,103萬人一起擋獅子,是甚麼回事。)

今天是6月4日。或許很多年後,我們只能說今天是5月35日。

舞台劇《5月35日》周日演完六四前最後一場,觀眾席上彌漫着複雜的情緒。

這些年來,我們雖然很清楚屠城的是非黑白,卻是第一次從受難者家屬的角度,去思考何謂公義何謂愛。

小林與捷捷,難免令人對號入座想起丁子霖與兒子蔣捷連。戲中小林最介懷的,不光是喪子,而是,兒子連「暴徒」的名分都沒有。

既不是暴徒,就無從控訴。既不是暴徒,就無所謂平反。既不是暴徒,就無資格要極權認錯。既不是暴徒,就不過是個意外喪生的路人甲。

而極權最渴望的,就是把每顆為公義而戰的靈魂,淡化成路人甲。因為不公義的極致,就是淡忘。而愛的極致,就是記得。

捷捷的老爸自白,「無做過一件傷天害理既事,但亦無衝出去講過一句公道既說話」。可以想像,這是大時代裡大部分人的生存方式。

但最終他知道,他能夠留給妻兒最大的愛,就是重新走上廣場,光明正大挑戰一條底線,讓世人知道,兒子曾經這麼真切的活過。 

最後一幕,台上忽然出現很多白衣人,像亡魂,像蟻民,也像前仆後繼的抗爭者。夫子劉銳紹說,這令他想起一件事。

他到非洲旅遊,求問於導遊,若遇上獅子,怎辦?導遊說,千萬別分頭走。所有人手繞手連成一線,齊心往前向獅子步步進逼,獅子會被人鏈嚇怕,掉頭逃跑。

30年了。今晚,讓我們手繞手坐爆維園,迫走獅子。

2019年6月7日星期五

帶着傷痛的醫生


A與B是戀人,B幾度劈腿,這天兩人來做伴侶治療,你是治療師,先從誰入手?

就是先要B向A道歉吧。一般人理所當然的想。B犯了錯,作為始作俑者,有責任主動補過。孫頌賢老師卻說,不,要先處理A。

這一天的題目,是依戀傷痛(attachment injury)治療。試想想,兩個人來到治療師面前,要A分享傷痛容易,抑或B分享羞愧容易?要A面對現況容易,抑或由代罪之身的B主動面對更容易?

所以,先讓受傷者療傷,比較重要。治療師在過程中,引導A表達痛苦並放到最大。人非草木,當B兜口兜面感受A的痛,會產生極大的同理心。B的同理心令A感到「被明白」,和解之路才能展開。

注意,是放大痛苦,而不是放大指責,因為後者會令B逃跑,前者卻令B看見A的需要,產生補償的動力。

老師說,受傷者的心理狀況其實很複雜。他們雖然受了傷,但往往同時看到犯錯者的傷痛,並希望照顧對方。傷者背負的,是雙重包袱。

這包袱,有助他們成為「帶着傷痛的醫生」。當自己的傷口癒合,就可以反過來原諒及幫助犯錯者從羞愧中走出來。

「咁A咪好慘?」學生如我替A不值。被捅了一刀的人,努力痊癒後還要以德報怨幫助兇手?

或許,經營關係,不求公平,亦無分對錯,只求理解與接納。若當中有愛,多少錯都能彌補。沒有愛,就算雙方都是聖人,關係也無法維持。而說到底,能夠有人分享一生的愛,又可以有多慘了?

2019年6月6日星期四

說不出口的深層情緒


上回提及,台灣著名諮商心理師孫頌賢博士說,我們要懂得看穿求助者的「深層情緒」。

但我更好奇的是,反過來,為甚麼大部分人都不能直接連結自己的深層情緒,並清楚完整地表達出來?做得到的話,所有治療不都事半功倍?

老師說,每個人小時候其實都是把情緒依心直說的。細路仔不都是傷心就哭,開心便笑,七情六慾全寫在臉上?

但長大後,社教化令我們覺得,展現真我,即是滋擾別人。所以,用輕巧的感受去掩飾深層情緒,是社交慣技。

更何況,真我,不易面對,當中或許包括很多恐懼、悔疚、自我懷疑……看得太清楚,先別說別人,自己都受不了,不如不看。時日一久,連自己也以為化了妝的才是「真我」。

例如有很多受了傷的人,都不懂展現脆弱與傷心,只展現憤怒,更處處攻擊別人,愈發被誤作加害者而不是受害者。

心理斷症比生理斷症難得多。因為心理不像身體,做個掃瞄或化驗,狀況就一目了然。每個人的心路歷程都不是「1+1=2」的直接運算,光要找出那個糾結的點,已很不容易。

但也只有肯去找的人,才能與之對話,最終活得自在。自在的人才能跟他人暢順交往,才有機會讓對方回應自己最深層也真實的需要。

笑話一則:記得很多男性朋友說過,為甚麼女朋友傷心時,都不會哭,只會發瘋?前者令他明白要給予擁抱,後者只會令他想逃跑(繼而被視為自私男,好無辜啊)!

2019年6月5日星期三

感受搭錯線


在台灣上孫頌賢博士的課。

孫老師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的教授,也是著名諮商心理師。

諮商的重點,首先是聆聽。老師特別提到一點,很有趣:「大部分人所描述的『事情』,其實都是『感受』。而他們口中的『感受』,又不是真正的『深層情緒』。」

例如,有人說自己天天加班,他像是在描述事情(工作量),但真正想表達的,其實是情緒(如:辛苦、勞累)。

然後,他說,上班上得很累。累,是感受,但他真正想表達的,是更深層的情緒,例如未能完成工作的挫敗感、自覺無能的焦慮感。

這時候,如果聆聽的一方,只是片面地聽取了那個「累」字,然後輕鬆回一句:「那趕快泡個澡然後睡覺喔!」這就是徹底搭錯線!因為洗澡與睡覺是不能治療挫敗與焦慮的。

老師的例子逗得我們都笑了。而我在想,類似的狀況真的俯拾皆是。累,其實是挫敗(沖個涼吧)。痛,其實是害怕(看醫生吧)。悶,其實是孤單(一個人逛逛街吧)。睏,其實是憂慮(小睡一會吧)……看我們的回應都搭錯線到哪裡!

老師說,作為諮商師(或任何與人有關的專業),要建立看穿「深層情緒」的能力,去了解/體會對方的感受。然而,為甚麼這一點這麼難?

反過來,我們也可以問,為甚麼大部分人都不能直接連結自己的深層情緒,並清楚完整地表達出來?下回續談。

2019年6月1日星期六

集體不加班


日本的「勞動改革法」剛生效,日劇《我,將準時下班》也趁勢推出,真是世界變。

以前香港人做到burn-out,會自我安慰:「日本人咪仲慘!」誰又想到,當我們還在嘈喧巴閉力爭最高工時之際,日本人的過勞死已快成絕響。

「勞動改革法」下,日本大企業的員工,每月原則上加班不得超過45小時,即每天最多延遲一、兩小時收工。違例的管理層會被罰款甚至監禁。

改法例,不難,改變人心,最難。換了是香港,你有張良計,我有過牆梯,人人搏上位,回家後自行加班,法例哪管得了?

而日本人,就是管得了。下班時間到,落閘放狗關燈關冷氣不在話下。你想回家再搏殺?電腦系統錄得職員帳號登入活動,旋即通知上司翌日替你照肺,印象分盡失,得不償失。

為了守法,可以去到幾盡?日本人的天性,是服從。守法無所不用其極,法律永遠是對的。香港人的本能,則是走精面,我不直接違法你也拿我沒法。

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分別。香港人加班,是為了爭取表現。日本人加班,是因為「不好意思準時放工」。

團隊至上,一個人未走,全世界留堂,是根深蒂固的日本職場文化。無事幹,又走不了,唯有拖長來做。無效率不打緊,無義氣就是死罪。

如今,好了,有法可依,齊齊收工,一天都光晒。反過來,你不走,就是標其立異,千夫所指。當「從眾」就是皇道,管你德政或劣政,反正沒有甚麼管不了。